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笔小课堂】3.你真的会比喻吗?

2020-09-13 22:22 作者:sky格格巫  | 我要投稿

本来打算做视频当文案的,结果因为忙着快开学了,视频就只能暂时咕咕咕了。为了不影响更新,先把专栏放出来了,视频可能要等个一周左右了。。。当然我尽量快点!

这也是我老早就想说的一个话题了,这次也是有机会翻阅了许多资料总结出来的真正的干货内容,一定有用的!本篇全是干货重点,我就不一一标记了,要是有时间的话,请认真阅读,相信我,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说到修辞格,我想大家肯定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来,毕竟在我们日常对话中,或者在创作文章时,都是经常会用到的。那挑出一个你觉得自己最熟悉的,并且感觉自己能运用地最好的修辞格,你会选什么

拟人?排比?夸张?或者说——比喻?

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比喻吧,毕竟相比较来说,比喻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修辞格,也是我们平常运用最顺手的修辞格,相比起拟人和排比,这部分写作常用的修辞格,比喻在我们日常对话中运用的也是相当多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要想运用好他,却不见得那么的容易顺手。


相比较于大多数的修辞格,比喻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修辞格之一,基本上在我们认识完字词这些文字基础后,开始朝着句子、段落乃至于整篇文章的学习时,比喻这一修辞格就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

之所以出现这么早,就是因为认识比喻很简单,再加上比喻的运用很广,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认识比喻非常简单,但想要真的搞懂比喻就非常难。

因为比喻是一个统称,根据描写以及说明方式的不同,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大家可能对于明喻、暗喻以及借喻比较熟悉,而另外的九种可能就不是非常熟悉了。

当然这期视频(专栏)不是为了教大家这些生僻比喻的具体运用,毕竟都是些随手都能查到的知识,而且这些内容即便是完全记熟了,能带给我们写作方面的提升也仅限于临摹、仿写,了解不透比喻真正的含义以及比喻最为恰当合适的用法。

因此我想通过我自身的学习积累,以及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分享给大家我对于比喻这一门槛低上限高的修辞格的理解以及具体的用法分析。

什么是比喻?

我们大部分人以前学过的只是比喻的使用方法,而比喻的具体含义我们是没有系统学习过的,甚至说比喻的定义都没有学习过,因此我们对于比喻的了解,仅限于最基础的认识。

比喻通俗点讲,就是打比方。一个比喻经常由“本体”、“喻体”以及“比喻词”组成。

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比喻句,是将我们需要描绘的“本体”事物,借助“比喻词”,用“喻体”事物来打比方,去解释描绘“本体”事物。

如果要给比喻下一个定义是什么呢?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根据乔森纳·卡勒对于比喻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初步分析一下满足比喻的条件。注意这里是重点中的重点,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请认真听。

1. 甲乙两种事物,必须要有共同点才能进行比喻。

这很好解释,如果两者没有任何相似或者共同点,那么这样的比喻是不成立的,举个例子:这烧烤像水一样好吃。烧烤最为本体,水作为喻体,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相似处或者共同点,这样的比喻就显得荒诞。

2. 甲事物(即比喻中的本体)必须满足需要向读者(听者)解释其所不了解的特征时,才应当使用比喻。

同样举个烧烤的例子:这烧烤像涂抹上了蜂蜜一样香甜可口。这当中本体是烧烤的味道,喻体是蜂蜜的味道。我所描绘的这烧烤的味道是读者(听者)不了解的,但是蜂蜜的味道是读者(听者)了解的,那么我用蜂蜜的味道来描绘给这烧烤的味道打比方,那么作为读者(听者)就能在短时间里了解到这顿烧烤的味道。

 

怎么用好比喻?

上面我们已经例举出了使用比喻的两种条件,按道理只要满足这两种条件,就可以使用比喻。

但在我看来,想运用好比喻,只满足以上两点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满足另外几点,才能算运用出完美的比喻来。

1. 思考本体具体是什么?

就好比“太阳像一个大火球。”这句,本体是“太阳”,喻体是“大火球”。

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来说,换成“太阳圆得像一个大火球”,或者“太阳热得像一个大火球”,又或是“太阳大得像个大火球。”虽然喻体都没有变,都是“大火球”,但是本体却变成了“太阳的圆”、“太阳的热”、“太阳的大”这些太阳的具体特征,对于读者(听者)而言,更能理解你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再举个例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本体是“春风”,喻体是“剪刀”,乍一看似乎两者没有任何联系,但如果加上上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这样一来我们很具体地得知作者所想描绘的主体是“能将柳叶裁剪得非常细长的事物”,而在作者的理解中他觉得是“春风”,因此将“春风”比作了“剪刀”。

因此这是我们应当确定好本体事物,以及其具体的特征,再去寻找合适的喻体,再进行具体的比喻刻画。

2. 思考应不应该用比喻。

同样还是烧烤的例子,如果我们事先在前文说了“要去吃的是蜂蜜烧烤”,然后再在后文中写出“这烧烤像涂抹上了蜂蜜一样香甜可口”。这样就显得不妥当,毕竟烧烤就有蜂蜜了,作为读者(听者)已经知道了这烧烤的味道肯定有蜂蜜的味道,再写出“像涂抹上了蜂蜜一样香甜可口”就重复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描绘的是蜂蜜的味道,将蜂蜜的味道作为主体去找合适的喻体来比喻就行了。

但在我看来这里可以不用比喻,我们用比喻的具体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体不为人知的特征,代入个喻体来对本体的这一特征作解释。如果本体的这个特征本来就能不用打比方来解释说明,那比喻就显得有几分多余。

就好比我们已经知道这烧烤的特点是有着蜂蜜的味道,那么后面的比喻即便是对于蜂蜜味道的比喻也是避不开“甜、花香”这些蜂蜜固有的特征,不可能说蜂蜜中吃出咸味、辣味或者闻出臭味来,因此这里用上比喻稍显多余。

3. 不要贪用比喻。

这样很好理解,就是不要过多的运用比喻,特别是写文章时,不要过多地运用比喻。

尽管比喻的确可以为文章的质量带来很可观的提升,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使用难免显得冗长,每写到一个新事物就用一次比喻,或者一些不需要用比喻的地方用上比喻,这些比喻的运用,对文章整体而言不但不能起到提升质量的作用,反倒还有可能令读者出现审美疲劳,使文章的整体质量下滑。

有人甚至用比喻成习惯,觉得要想描绘出优美的句子非用比喻不可,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最好早点改掉。

4. 恰当的比喻应当再度推敲修辞。

比喻不是想当然觉得是就是,如果找到了恰当的比喻,应当再度推敲。

一来是推敲本体的具体特征,是否值得用来比喻,是否是需要用比喻来解释的;二来是推敲喻体是否准确无误,是否符合本体的想描绘解释的特征。

举个例子:“萧萧落木是她啜泣的声音”

萧萧:形容马声或者风声等,声音比较大。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声音很小。

两者虽然都是描绘声音的,并且用风吹落叶的声音来比喻女孩的哭声,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点,但是两者用的词不对,“萧萧”和“啜泣”两者在声音的响度上就差别很大,放在一起有点自相矛盾。

为什么要用比喻?

之前也提到过,应不应该用比喻,的确比喻很方便,但是用多了比喻却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因此为什么要用比喻就显得尤为重要。

修辞格有很多,可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选比喻呢?而不试试其他的呢?

回归我们最初的内容:“通俗点说,比喻就是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而比喻的作用就在这里,就是为了更好的便于我们作者去形容描绘这一事物,从而令读者(听者)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或者理解这一事物。

因此在一些不需要描绘的事物上,我们大可不必用比喻。

只有在需要做解释的时候再用即可。与说明文不同,记叙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有可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比如:回忆、声音、味道、感知、想象这些等等,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我们就可以用到比喻。

之前也说到了,修辞格有许多,为什么偏偏要用比喻?如果不满足需要解释事物的条件,那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修辞格进行运用,或者将多种修辞格叠加起来运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就比如“他躲在巴掌大的房间里不出来”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比喻的特殊用法,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动动手指去搜索了解一下。

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一个关注,我会持续分享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写作干货。

就是这样!这里是sky格格巫,总有一些奇思妙想,让我们下个视频见!


【文笔小课堂】3.你真的会比喻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