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命故事|03

第二章:“回家”
她找了这么久的家,原来一直都在。
欢迎回家。
离了家,她好像找不到归属感了。陌生的环境里,她常常不知道家在哪里。
生活中一些七零八落的琐碎事,拼凑起她最值得铭记的回忆。
爸爸妈妈的床就并在她的旁边。白天或是夜里,她已模糊得记不清楚了,妈妈与家里的亲戚朋友通视频和电话,她总蜷缩在屏幕边缘的角落里,隐隐听见他们的对话,询问些近况和回国的时间。
不出所料的回答总是毫无新意的说着“快了”、“不一定”、“不知道”,回家好像还没有出现在未来的计划里。要是问起她的情况,妈妈总是会说“挺好的”、“没什么大问题”、“表现很棒”之类的敷衍过去。除了说谎,他们似乎找不到面对现实更好的解。
她过去始终以为,家是地理位置上人们停留最久的地方。家只能是她长大的那个地方、那个地点,有她最亲近的家人,被习以为常的爱包围。但她在一个陌生的远方也找到了家,被给予无限的温暖和热爱生活的勇气。
一烧中国菜,大火大油就经常触发烟雾警报器的铃声。他们全家人总会手忙脚乱地打开风扇,卖力地用报纸扇风,直到烟雾缓缓散开。一定是妈妈烧的菜太香了,都引来了它的嫉妒。如雷贯耳的报警轰鸣声在耳边徘徊,她守在灶台边,看鱼汤咕嘟咕嘟地冒泡,看旺盛的火势将食材烹饪成美味。
“我们晚上吃饺子吧。”妈妈心血来潮地提议,引来她的疯狂附议。
妈妈特地去中国超市买来饺子皮,拌好饺子的馅,给大家调调口味。妈妈操着两把大刀熟练地剁着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左右手交替进行,声音像马蹄声一样清脆连贯。
“怎么还没剁出什么东西呢。”她焦急地站在妈妈身旁,早已迫不及待想吃上一口热乎的饺子了。
“怎么没剁,都在剁呀。你看看你那手指头放进去剁一个试试。”妈妈不紧不慢地说着,手上仍不停地忙碌。柔钝的刀尖和握在手中沉重的不锈钢将整块猪肉分散成肉馅。她知道,妈妈几经折腾地准备这样一道晚餐,或许家乡的美食能填补她对家的念想。
她搓着一副小手神气地捏着,学会了包饺子的技能,一会包白菜馅的,一会儿又包韭菜馅的饺子。虽然味道并不完全正宗,但那熟悉的家乡味,回味无穷。叔叔阿姨因工作忙碌常常忽略了一日三餐,更不会有包饺子的仪式感。
吃到亲手包好的水饺,姐姐感叹:“真的好久没吃自己做的饺子了。”
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哥哥回家后看到一桌的刚出锅的新鲜饺子,有些喜出望外。“今天吃饺子啊!”他夹起盘里的饺子,径直往嘴里送。不料心急烫到了嘴,疼得他直咳嗽。她哈哈大笑地指指出糗的哥哥,吹吹自己碗里还热气腾腾的饺子。
这一餐,让在美国长大的哥哥姐姐,也感受到了正宗的中国味道。
哥哥姐姐们还教会了她打麻将,四个人心血来潮时就去地下室搓一把。她似懂非懂地摆弄着面前的牌,什么都不会却神气地装作高能玩家似的摆出架势,从根本上居高临下地藐视对手。败给了自己的倒霉运,她总是抱着脑袋叹气。偶尔赢了游戏,她定会东奔西跑、上蹿下跳地宣告胜利。谁不知道,是哥哥姐姐为了让着她而放水了呢?
她无奈愿赌服输,给哥哥姐姐们发红包,却在另一个游戏中扬眉吐气。算二十四点可没人比得过她。
“我来教你写字吧。”她抓起茶几上的两块小白板,对哥哥发出邀请。
“我打字可以,但写出来有点困难。”瘫坐在沙发上的他直起身子,接过她递来的白板和笔。
她俨然一副老师的威风。“有什么成语你能教我写的吗?”哥哥起步即勇攀成语的高峰。
“火冒三丈。”错乱的笔顺像是画画般地创作着。生硬的字体告诉她,哥哥自来到美国,也有十几年没写汉字了。
“排山倒海。”
“写不出来。”他绞尽脑汁地回想着,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她在白板上一笔一画地教学。他把字写了又擦,感叹自己写得太丑。
哥哥望向一旁写着“I love you”的心形抱枕,问:“‘我爱你’怎么写?”
他把“爱”写成“受”的字样,她在心里暗自偷笑。事实证明,勤练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丢失了写汉字技能的哥哥姐姐却说得一口毫不违和的家乡话。在家无时无刻以方言对话的环境让他们无师自通。她反思自己七扭八拗的腔调,也确实比不上哥哥姐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