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轮冲刺阶段专业课攻略之知识产权法:要点拆分,框架链接

2022-12-19 16:57 作者:知行法学  | 我要投稿

前言

知识产权法的知识脉络非常清晰,尤其是知行讲义参照李琛老师《知产关键词》一书的纵向知识体系编写而成,形成了“总论-主体-对象-内容-保障-限制”的核心脉络,这个核心脉络既是知识本身的框架链接方法,也是答题时需要思考到的整个方向,也即:什么主体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什么方式的侵犯,此种侵犯应当承担哪种责任,或者是否可以豁免。

七、知识产权法怎么背诵?

(一)要点拆分

大多数同学在背诵时可能会直接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整体段落进行背诵,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很大程度上应对以往那些只考名词解释或者简答的题目。但随着初试难度不断提升,这类题目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在人大考研的试卷上,同时由于六门科目的背诵总量过大,对于前期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每一轮都要求从头到尾、角角落落地背诵性价比不高。

对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种更为高效的背诵策略——“拆骨挂肉”,这首先需要我们将讲义中较为完整的内容浓缩、拆解出要点,在背诵时仅针对要点进行精准记忆,是为“拆骨”。而之后的时间、精力我们需要再放回对该要点的理解与论证之上,并在真题模拟与正式考试中也采取将理解的内容论述于要点之后的形式,找到一种完成材料题的感觉,笔者将这一步比喻为“挂肉”。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最基础的作品的定义来做个演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修订后的版本,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而根据冲刺讲义中对作品特征的描述,可以将其简化为“思想、情感的表达”、“独创性”、“特定领域(范畴)”三个维度的要点。也就是将复杂的内容简化为框架性要件。而这就要求首先要在句子中选出背诵者认为最深刻、最能唤醒记忆的内容,其次则要求对文段内容进行理解,而不能死记硬背。仍以此处为例,上例简化了冲刺讲义的内容,第一点和第三点不难理解,但第二点何谓独创性又似乎会产生疑惑,故此处将第二点原文附上:“独创性是作品的法定要件之一,是指作品系作者独立完成,并能体现作者特有的选择与安排。独创性的第一层含义是“独立完成”,即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非抄袭他人。如果作者独立完成的作品因为巧合而与他人作品雷同,并不因此丧失独创性,两部作品可以同等地产生著作权。独创性的第二层含义是“创”,要求在表达形成的过程中有作者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因而,如果某人独立完成的表达是程式性的或是无可选择的,也不具有独创性。独创性只能定性,无法定量;只能判定独创性之有无,无法判定独创性之高低。”这段话中,又可以像之前那般,继续拆解为“独立完成”与“创造”两点。同时可以发现的是,这些要点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概念或者描述之中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感受、抽取并标记它们。

“拆骨挂肉”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记忆要点,但知识点细节的有意省略并不利于同学们在考场上扩充自己的答案,毕竟向老师展示分析与论述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建议将这个方法实践于多轮背诵的中间轮次(首轮背诵依然建议以全面背诵、查漏补缺为目标),此外在临上场的前一晚可以利用该方法,结合自己整理的体系框架对知识产权法进行快速、无遗漏地回顾。

(二)框架链接

框架链接部分,主要着眼于将四处散落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背诵并不是孤立的,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对于体系庞杂的知识产权法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就初试内容来说,主要分为了三大部分的内容,即著作权法、专利法与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这其中存在很多完全不同的制度,但又存在许多逻辑上一致的概念与制度,掌握某一部分的内容则对另一部分的内容有所裨益。此外,加深知识联系也是搭建自己的框架或者加深对既有框架的记忆与理解的过程。

我们的讲义主要采用了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一书所构建的体系,即从对象、主体、内容、取得、行使与限度等方面展开,这本身就是遵从了体系化的编排方式。笔者当年在在背诵时,主要是从单一路线(例如著作权)出发,在背诵完以后再取道专利或商标,形成一贯的逻辑,尽可能的不要三个法同时背诵,如果掌握不牢,很容易背混。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会越背越顺,这也说明了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对背诵和答题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框架体系的编排与前述的要点拆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采用了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对内容予以了归类,而科学的逻辑顺序则更有助于流畅地背诵。

说完框架,继续讨论链接。这里举一个可供思考的例子。著作权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而人身权则与作者、著作权人有关。那么推此即彼,专利法中、商标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制度,或者说,这些制度中是否存在着相似的人格要素?这些问题无论在教科书或者讲义中都很难找到,但是在有所思考时,就已经是将所学的知识开始串联了,而这也能加深、强化记忆,甚至帮助强化举一反三的能力与意识。当然,这不一定对初试有着直接明显的作用,但是既然选择了学硕,就意味着大家需要养成一个研究的思维与习惯,这无论是对考试还是今后的学习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很推荐大家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学习,具体范例可以参照下图: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在应用法二轮梳理时就有所强调,在三轮及冲刺背诵中应在背诵知识点细节的过程中对原本整理的体系框架不断反思、优化与精简。在这里提醒大家,整理思维导图的目的不在于直接背诵(尽管最终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极好的辅助背诵作用)甚至代替讲义资料,在整理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体系完整、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为基本要求,不需要照搬讲义或笔记内容,使得手头不同的备考资料功能重叠,弄巧成拙。

(三)考向预测与备考侧重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是出于对考研初试越来越回避简单的背诵考察,而着眼于基础理论甚至学科衔接的考量。我们认为,现在的考试,主要的考察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重视基础理论的理解与适用:从近三年的真题风格来看,案例题的内容相对减少,更偏重于论述题。这一方面是学硕研究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对考生理论水平要求的提高。例如2021年的“商标的特征”与“作品类型法定”,都涉及到基础理论的考察,如果考前只是机械化地背诵讲义上的文字,可能在考场上多少会有些无所适从,因此需要再向大家强调,背诵的时候务必有所思考、有所取舍。

重视修法与学界热点:知识产权法的另一个特点在于热点事件相对较多、反响较大。这在2019年“游戏画面与游戏直播行为定性”、2020年“商标法修法”、2021年“作品类型法定”、2022年“合理使用制度条款修改”等多个年份的初复试考题中均有所体现。因此提醒大家无论是否有自行押题的打算,都应在日常零碎时间对学界推送的热点有所关注,但也无需在文献研读或热点追踪上花费过多宝贵的三轮时间。一则热点并不“超凡脱俗”,老师们以热点为题考察的依然是大家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理解是否到位,除此之外再考察大家有无自主思考问题与运用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论述的基本学术潜能。因此对待实务界热点判例或学界研究热点等扩展知识,大家有余力可以适当阅读思考,并且热点预测与分析我们也在同步进行,在三轮阶段发布的材料中也可以见得。

(四)总结

最好的背诵方法和答题思路永远是自己摸索出的,本文的目的在于给那些尚未找到方法入门或者方向略有偏差的考生一个参照。但盲目追求所谓方法或窍门也是不可取的,笔者备考时其实也没有琢磨很多背诵方法或背诵窍门,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记忆讲义与课本,一轮又一轮地更新、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距离2023年考研初试只有不到百天的时间,希望各位师弟师妹能不在方法论上过多纠结,而专注于对基础知识踏踏实实地理解与记忆。并且我们在这里更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理解与分析,而非简单机械的重复。知识产权法的学习与研究富有趣味,但需要打击投入一定的热情深入思考,方解其中真味,从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各位老师的考验。

百日冲刺

百日冲刺丨三轮阶段法考主观题的备考策略:大将风度,有舍有得

百日冲刺丨如何充分发挥人大法学考研历年真题及其解析的作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百日冲刺丨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背诵方法总体提示: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百日冲刺丨一文读懂人大法学考研中的真题解析

百日冲刺丨人大法学考研三轮阶段:如何从“输入知识”转向“输出知识”

后疫情时代的努力与淡定:二战考研人大知产上岸心得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三轮冲刺阶段专业课攻略之知识产权法:要点拆分,框架链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