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读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我如何能放他回俗世生存呢?他一定会自认为高人一等,他一定会在享乐和权势中失去自我,他一定会重蹈他父亲的覆辙,他会深深堕于轮回之中。”
你真的以为你的愚笨能使你的儿子得以幸免吗?你这样做就能庇护你的儿子免于轮回吗?如何可能呢?通过调教、祈祷或是训诫吗?
你不能阻止他走向自己的命运,悉达多。——维稣德瓦
可我也不能阻止自己去寻找他。
《罗斯哈尔德》
画家维拉克特从内心的痛苦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在创作中逃避家庭一潭死水的现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画家是放任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的。维拉克特想要一个热情、充满活力的妻子,可是他的妻子沉静、擅长忍耐。对方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从最开始二人就知道,而婚后也没办法调和,于是两人默契的在孩子和外人面前维持最后的体面。阴郁、死寂的家庭环境已然形成,貌合神离的夫妻二人只能各自寻找感情寄托。在罗斯哈尔德这座大庄园里,孩子成为二人寄托感情的对象,由此引发的争夺也因画家的失败而落幕。父亲在争夺孩子情感的过程中一向很难赢得过母亲,更惶说一个逃避到工作中去的父亲。小儿子皮埃尔的死亡让画家从争夺孩子的爱中彻底解脱出来,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画家也终于感受到了自由。这不知怎么地让我联想起“杀妻证道”这个词,感觉二者之间有某种隐秘的共通之处。给人一种在爱的灰烬中涅槃的感觉。所以画家最爱的小儿子皮埃尔的死亡是必须的,只有这样,画家才能真正的脱离这个阴郁、死寂的家庭,而这分崩离析的家庭也会给每人新生。
书籍很短,二百来页,昨晚花了两小时读完。黑塞的文字总是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罗斯哈尔德给人的意象就像一座盛开着玫瑰,但玫瑰散发的是腐烂气息的庄园,唯一象征着生命活力的皮埃尔怎么可能不成为没有生命力的夫妻二人的争夺对象呢。画家决意离开庄园前画的那幅画不正是对这个家庭最现实的描述么。画家与妻子面容模糊,分立在孩子两旁,整个画面的上半部分以及画家与妻子的调色都是灰暗阴翳的,唯一的亮色在天真的孩子身上,在盛开着的玫瑰园里,孩子不谙世事的追逐着蝴蝶。画家特意将画中皮埃尔的年龄画小了几岁,意在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停在最天真的年纪,这样画家就不会失去他了。画家自己也清楚的知道他极可能像失去大儿子那样也失去皮埃尔,所以,画中的皮埃尔永远的活在了三岁。但儿子不可能活在画中,小儿子注定是要失去的,只是未曾想是以死亡这样的方式。书中其实也隐晦的暗示了小儿子因何患上脑膜炎,就是那日,皮埃尔发现自己进不去母亲与阿尔伯特的世界,在父亲的画室里也得不到父亲的关注,于是,极大的失落中恍惚睡在了草丛之中。
画家是自私的,他只需要孩子展现他充满生命力的一面以给自己灰暗的世界带来色彩即可,却从未想过如何去和孩子相处,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他只是在借孩子满足自己而已。而最后皮埃尔的死亡也让画家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如此自私,将孩子当成了工具。
《我的信念》罗素
美好人生由爱构成,爱由知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