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叫「负形」吗?不知道可就不妙啦!

个人理解与总结:
本期主题:在绘制线稿前,你需要知道的正负形知识
绘制线稿,其实不是绘制一幅画最初的步骤,在笔落在画纸上前,画的样貌其实已经在脑中孕育。如何在下笔前规划好画面的构图,是一幅好画最初的基石;本期有关线条与正负形的知识便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构图而生。
线条是画面的骨架,正是它奠定了整幅画动感效果的基础。关于线条有很多可讲的,但对于构图来说,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线条的走势。
在草图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线条过于平直,二是线条重叠。绘画,尤其是强调美感的插画,往往或多或少地需要具有动感的人物与整体构图,这时就要记住:动感的重要来源是人物动作与整体构图的不平衡感与错位,而这两点主要由倾斜产生。因为现实中运动中的物体往往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状态,于是当我们单独截取出运动物体某一瞬间的姿态时,其往往看上去是不稳定的;且由于运动,其结构也不会像静止时一样四平八稳,于是就产生了交错。
老师讲到了,如果要有动感的构图,就要使画面适当地倾斜;其实不光是画面或人物整体的倾斜很重要,人物关键部位的倾斜也很重要。例如,去网上搜索可以看到人物全身的画作,沿人物的头部、双肩、腰部分别画一条横线,看看那些富有动感的人物是不是三条线都沿着不同的方向倾斜着,甚至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下图为例:

(画师wangbolan1988的作品)
感受一下人物间不同的动感强度,现在让我们用彩色的线条画出他们头部、肩部、腰部所在的直线与偏转方向(如果有的话),以及他们上下半身形成的角度:

我们可以看到,最中间的男孩看上去是最稳定,动感最弱的,他的三条线完全平行,上下半身也没有角度可言,其次是最左边强壮的男生,他的三条线条也基本平行,身体的偏转角度也很少,但上下半身有明显的角度。其他动感较强的人物三条线都不是平行的,且身体都有一定的倾斜,上下半身也有一定角度。这就是倾斜的威力。
那么为什么最左边与中间的男生看上去也没有很生硬呢?因为在我分析的这几点外,他们的动作也有不那么“平稳”的地方——比如,最中间的男生将头微微抬起了,没有平视镜头,左边的男生则是将头微微低下。就是这样小小的细节丰富了人物,使其看上去更为鲜活。
当然,平直的构图并非不可使用。需要稳定、严肃、静止的观感时,多多使用平直的构图是很好的,但要注意,在这种画面里也要适当点缀一些小小的穿插与“不平衡”。使得画面不至于过于死板。
打草图时完全可以只打外形,甚至不用将线衔接起来。因为草图追求的是对画面布局的布置,细节与准确性是往后的步骤的任务。
正负形是美术术语,在平面设计里,负形简单来说就是图案的“底”,正形就是“底”上的形状。比如我在一张黑色的纸上画一个白色的笑脸,那么这个白笑脸就是正形,其余部分就是负形;反之,则,黑色的笑脸是正形,白纸是负形。
(准确来说,平面设计中的负形需要具有可识别的含义才叫负形,否则只能算留白;以及,正负形不光指形状,还包括形状的颜色,当然,这与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不多作展开)
而插画中的正负形,就是指主体事物的形状(正形)与其他事物的形状(负形),其中对正形概念的运用可以参考对人物外轮廓的设计,这里主要讲负形概念的运用。
负形概念主要在于帮助我们意识到,背景也是塑造人物的一部分,并帮助我们规划背景的不同区域。就像我们会将人物分为多个部分分别刻画,又将不同部分组合起来看它们的整体效果一样,背景也可以按色块分割为多个部分,并由多个部分组合出不同的整体效果。

(老师展示的案例就是将背景视作多个区块去分析,并以此为参考优化画面的)
正负形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绘画意识——将背景分块分析,并注意到人物与背景间互补影响关系的意识。而有了这种意识后,参考之前“倾斜”与“平稳”的理论,就能有目的地设计出更具美感的画面。
以及,正负形的理念还能指导我们进行一些其他操作。例如下面这张画,作为正形的人物与负形之间的边界被模糊,颜色也相当趋同,弱化了这些区域的存在感;但面部区域的边界却相对清晰,于是面部就被强调了出来,同时为画面增加了一层朦胧的氛围,这就是对削弱正负形区别削弱特定区域存在感并强调其他区域存在感的应用。

(画师米山舞的作品)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接轨老师其他课程教授的技巧了,关于画好线稿的技巧,可以看这个视频:
【初学者必看!画不好线稿的5个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e4y1p7MS/?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c055e281cdcd336772988c18c384fd4d
本次笔记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