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文旅夜游经济发展将走向何方|2023重庆文旅夜游产业博览会
无夜游,不城市。夜游夜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天步履不停、繁忙运转的城市还有“两幅面孔”,夜幕降临,灯光亮起,就会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和精彩。人们可以在夜晚尽情畅游,享受区别于白昼的游玩之乐。夜游的渊源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是大众向往的愉悦体验,李白的《将进酒》,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不计其数的诗篇画作都为我们记录了当年引人入胜的夜娱百态。
早期的夜游是达官显贵特有的娱乐方式,在百姓日落而息后笙歌宴饮,畅享夜游之乐,直到宋代,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推动城市空间乃至行为管理由“里坊制”向“街巷制”的关键转变,令身份象征的“夜娱”成了人尽可为的“夜游”,令城市真正成为生产生活高度融合且全天不打烊的综合体,酒肆勾栏、戏楼市集、各色节庆,越夜越精彩。据记载,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繁荣夜景令人神往。

众所周知,文化和消费都以闲暇时间为前提,而当代都市人群的闲暇基本集中在夜晚,人们白天绷紧的神经会在夜晚放松下来,迟钝的感官重新活跃,对生活的情绪饱满起来,不仅易于做出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乐于创造文化和拓展社交,为城市社会经济注入活力源泉。可见,白天的城市专注生产,入夜的城市释放消费。城市创造并享受着夜生活,无论主客皆游乐其中,成为带动夜经济消费和引导城市复兴与转型的关键抓手。夜晚成为人们消费需求的兑现场景,宴饮、观影、看剧、会友、体验购物、演艺表演、艺术欣赏等等,都成为人们夜游的选择倾向,由此,夜游必然成为体验消费时代的集大成者。
在另一维度,夜经济是需要行政统筹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协调文旅、电力、交通、环卫、商业、教育、宣传等多个产业,既是性价比较高的带动城市经济繁荣和城市文化传播的方式,又是检验多产业协作效率和城市运营能力的试金石,如何在激发繁荣业态、维护城市秩序、产际人际联动等方面谋求日夜间、人群间、产业间、部门间的均衡,成为以夜经济推动城市复兴与城市更新的要点。

在未来,夜经济发展还将融入更多科技成果和区域业态,更加深入发展“沉浸式”体验,同时吸引更多行业参与其中,增强竞争力和创新力,使“夜游”进一步走向规模化经营。在这样的趋势引导下,当下的夜经济发展应该积极转型升级,探索未来发展道路。
第一,塑个性。城市夜游同样存在竞合关系,对于共享地域品牌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群更是如此,如何使得一个城市在众多相似地域特点中“脱颖而出”,“塑个性”是首要选择。要抓稳抓住本土文化特色,利用自然景色、历史遗迹、人文建筑、美食特点等特点营造系列品牌,在主品牌之下合理划分片区,形成和而不同的品牌合集,在差异性、集约性和规模性等方面实现各单元之间的良好夜游协作,保持外来游客和区域居民环游新鲜感。例如近年来知名的成渝城市群,个性鲜明的巴蜀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特色,以及独一无二的地形建筑,共同支撑整个巴蜀主题的夜游发展。

第二,搭平台。为夜经济打造“N通一平”政策平台,可包括:比准入名录更好的负面清单,无需禁止的夜游业态都鼓励尝试;为小微企业和个体提供财务扶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合理且灵活的安排夜游商业场所,确保业态和人流的有效集聚;统筹关联性公共服务支撑,公安、环卫、交通、文教等等,规避短板效应;对公共营销资源进行针对性配置,如在傍晚时段利用公共融媒体渠道投放夜游宣传,定向引导客流。
第三,接地气。夜游项目打造不能建成“空中楼阁”,堆积概念创新而不落地日常生活的项目,无法达成创造就业、丰富生活的目的,实为本末倒置。夜游项目就要“接地气”,发展大众青睐的业态和场景,促使业态自主生长,不应刻意栽培,“烟火气”远比“高大上”更加珍贵,是吸引游人如织的根本内核。

第四,促联动。新时代的夜经济需要突破维度局限,与尽可能广泛的产业联动,实现可持续的赋能与创新。随着夜游经济的“井喷”发展,该领域将吸引其他参与者进入,市场竞争趋于激烈,逐渐整合,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基于夜游经济的文旅业态更丰富,跨界创新增加,目前的夜游文旅业态以浅度参与项目为主,未来强调深度参与,综合新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多产业联动。
综上,夜经济是城市旅游的优势和机会所在。为促进夜游产业向好发展,将于2023年10月26-28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文旅夜游产业博览会设置多个展区,搭建文旅全产业链交流平台。
展览范围包含
◆ 数字科技内容
◆ 文旅夜游配套
◆ 夜游景区装备
◆ 主题公园
◆ 智慧旅游
◆ 城市亮化景观照明
◆ 游乐游艺设备

展会面积100000+平方米,4000+展位,1500+家展商,200000+人次观众,展会规模超前,欢迎诸位莅临现场,共赴文旅盛会。(展览事宜 黄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