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类野记推测万贞儿与朱见深的故事。
声明:本篇文章纯属推测,脑洞颇多,是偏小说风。
注意:除了《明实录》都是野史!
————请牢记声明后再阅读全文————
宣德五年,位于山东青州府诸城县的县吏万贵家中下生一名女子,她的名字仅在《罪惟录》中出现过——小字贞儿。
因为万贵触犯法律,不得已将四岁的万贞儿送入宫,接受宫人培训。机缘巧合之下,万贞儿到孙皇后宫内任职,巧的是这位孙皇后也是山东人,或许正因如此,孙皇后对她格外照顾。看万贵给儿子们取名,如万达、万通,如果万贞儿的真是她本名,更像是孙皇后取的。关于万贞儿的样貌,有人说她美(1),有人说她像强壮类男(2),综合快来看的话,应该是英俊御姐那类,试问那个太后会把丑宫女安排到自己宫里来碍自己的眼?
时值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效仿先祖御驾亲征不幸被虏,此时的孙皇后早已成为孙太后,她为了保住亲儿子的帝系,迅速用《宣德遗诏》立皇帝长子见深为太子(3),并且亲自教导、抚育(4),孙太后宫内人,也起到照顾皇子朱见深的责任。由于郕王朱祁钰即位,改自己的子嗣见济为皇太子,废太子见深为沂王,此时朱见深没有到就藩的年纪,还在上一届“宫斗冠军”的保护范围之内。
然而,朱祁钰亲子见济早夭,群臣有提议复立沂王见深(5),景泰帝既不想让帝系脱离宣宗一脉或回到哥哥朱祁镇身上,又苦于子嗣凋敝,对立储一事摇摆不定,这无疑让朱见深陷入尴尬的境地。孙太后要顾及英宗一脉所有人的安危,或多或少会忽视掉保护在旁的孙子,小孩子内心敏感,自然能看出谁对自己是真心实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万贞儿与朱见深越走越近。
景泰八年,朱祁镇借着好时机复位,由于他极度厌恶景泰帝,几乎将景泰所有政治措施废除,朱祁镇三个儿子曾出现在景泰的诏书中(6),其中朱见淳在景泰三年夭折,存活下来的朱见深、朱见清分别被英宗更改为朱见濡与朱见潾(7)。
朱见深是位好骑射、书画的皇帝,很像他的祖父也就是孙太后的丈夫朱瞻基。孙太后出于对孙子的喜爱,面对儿媳时相比钱氏更喜欢见深的生母周氏。曾有人向她提议让英宗废钱氏立周氏(8),此一举加重了钱氏与周氏的对立。孙太后逝世,钱氏立刻进行反攻,向英宗诉说“阴宫盗子”(9),英宗身边的太监甚至都不待见周氏,阻止她与太子朱见深会面(10)。
英宗为有意无意抬高次子德王,让钱后收德王为养子(11),宗亲之中有一定地位的襄王对德王的亏赞之词也不吝啬(12)。如果说景泰年间,朱见深还有孙太后的庇护,此时的他如履薄冰,不受父亲待见,嫡母的养子还有和他争位的可能,这也是后来钱氏与周氏争位,朱见深没有站在钱氏那边的原因之一。正因为此,加深了他与万贞儿的感情。
天顺八年,朱见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这尘埃落定的前夕,英宗心里还想着废太子,好在被内阁李贤拦住(13),朱见深才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
明英宗给朱见深安排了三个女人,其中一位被两宫太后选中成为皇后。在册立仪式结束的不久,这位皇后做了后悔一生的事情,打了皇帝的侍妾万贞儿。
在此之前,天顺年的一场政变不得不说,由于英宗御下无能,让有明一朝唯一一例太监打到宫内的政变诞生了,幸好孙镗反应及时,然孙镗杀贼在东长安门(14),相当于在朱见深的家门口打赢这场政变。那一晚,宫人都不知谁是这场政变的胜利者,听着红墙外刀剑呼喊声,只知自己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万贞儿换上戎装,告诉朱见深:“奴会誓死保护殿下安危。”
有趣的是,孙镗与吴皇后家里有姻亲,随着吴皇后被废,曾经在石曹之乱中有功的孙镗也一落千丈(15)。
吴皇后之所以敢向万贞儿动手,因当时的万贞儿仅是侍妾,朱见深称呼万贞儿为“万侍长”(16),就是侍妾之长得意思,在古人眼里,主子睡侍妾并非大事,比如万历皇帝睡了母亲的宫女(17),即使孙太后知晓他们的感情,朱见深向奶奶撒个娇,这事也便过去了,她知晓一切都是朱见深做主,万贞儿毫无选择权。
相比吴皇后,万贞儿与朱见深已经相处十六年,俨然成为朱见深身边的红人,难免有人妒忌。如司礼监经常说万贞儿的不是(18),这让见深感觉到司礼监和皇后联合一起对付他心爱的女人,于是他从牛玉身上找突破口借机废后。朱见深选择用牛玉受贿,暗箱操作令吴氏成为皇后(19)。此时朱见深可以坚定的告诉万贞儿:“你护了我这么多年,现在还我来保护你。”他做到了,他不允许再有人敢对他的心上人不敬,但这个借口注定不能推动万贞儿一步登天,反而要继续遵从英宗安排,从另外两位妃子中择立一人为皇后。
由于父丧期间,朱见深并没有给万贞儿真正的封号,但众人都默认万贞儿是昭德宫妃,万贞儿的亲眷也顺着恩宠一步登天(20)。此时朱见深的后宫为皇后一名(王氏),待选妃子一名(柏氏),万贞儿仍为侍妾。
他日日盼望万贞儿能给他诞下长子,成为大明的储君。万贞儿依旧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于成化二年诞下皇长子,同时两广也传来捷报,朱见深大喜过望,立刻祭祀山川(21),同时父亲的丧期也过了,把心爱的女人万贞儿封为贵妃,另一位妃子柏氏封为贤妃(22)。
如果没有意外,他将会是朱见深最宠爱的儿子、大明王朝未来的继承人。然而上天不允许人世间有完美的故事,皇长子不足一岁而夭。那年的春天有多温柔,冬日就有多寒冷。
但明宪宗并没有停止对万贞儿的宠爱,内阁大臣们都认为皇帝宠幸的人年纪过大,才没有子嗣(23)。成化五年,柏贤妃诞下朱见深第二个儿子,朱见深顾虑到万贞儿的心情而推立太子(24)。
也是这一年期间的一个晚上,朱见深照例去万贞儿的宫里,由于万贞儿身体的缘故,这夜里没有侍候他,也许是他喝了些酒,误打误撞与纪氏过了一夜,没成想这一夜纪氏有了身孕。万贞儿又怎么会料到朱见深会同自己宫里人发生关系(25),对着下人又骂又闹。如果纪氏是宫妃,完全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但她是大藤峡战俘,还是万贵妃宫里的人。
沉寂在爱情中的人,往往会被爱情冲昏头脑,我想万贵妃一定会去找朱见深诉苦,随着万贵妃与纪氏矛盾越来越多,也被文人传成堕胎。
但是堕胎的可能性高吗?
凡是皇帝临幸过的妃子都会有彤史记录,司礼监太监怀恩本是正直的人,他发现皇帝临幸过的女人频频死亡,为什么没有调查?内阁、御史连皇帝天天和万贵妃在一起都知道,成化时期弹劾万贵妃的奏疏中,为何没有提她堕胎?
这一切种种原因都说不过去,根据明代宫人回忆,凡是有身孕的,将会有一群人伺候,直到将皇子生下来(26),怎么就没有人通风报信呢?
朱见深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整天因为这个孩子茶饭不思、苦闷不乐,他想他本身已经有皇太子了,这孩子就瞒过去吧。于是向万贞儿说纪氏没有怀孕,只是肚子里长瘤子,并让纪氏去安乐堂(27)。他想尽办法去哄万贞儿开心,恢复往日相知相守的快乐时光。
可惜啊,随着朱祐极的夭折,朱见深这个谎言也瞒不下去了。内阁逐渐知道皇帝在西内有个孩子,纷纷出主意让他们父子相认(28)。昭德宫内侍也在想办法劝说,万贵妃知道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为什么不让我知道?”(29)
为什么不让你知道,因为你的朱见深不想看你难过啊,只能一错再错。
起初朱见深把皇子接到昭德宫去,让万贞儿来抚养,并没有管纪氏的死活,内阁退让一步,跟朱见深商量:“皇子仍然让万贵妃抚养,皇上把皇子母亲也接回来吧。”这才把纪氏接回宫里,并封淑妃(30)。
万贵妃对纪淑妃怀有芥蒂,她曾是万贵妃宫里人,如果这个孩子登基,淑妃的待遇也将会超过她,纪淑妃的身子本来就差,万贵妃根本不用下毒手,向她说几句狠话,足以使淑妃心塞,果不其然纪氏的病情越来越恶化,没过多久便去见菩萨了。万贵妃对朱祐樘心里也不是滋味,同时朱祐樘也会怀疑为什么母亲回宫之后不久身亡,明明宫里的待遇比安乐堂好多了。就在这时太皇太后周氏站了出来,抚养朱祐樘(31)。
周太后嫉妒心强,看儿子对万贵妃处处上心,难免嫉恨。婆媳关系不好,在家庭中是常见的事,周太后毫无政治头脑,让年幼的朱祐樘去与万贵妃针锋相对,警告他不要喝万贵妃给的汤(32)。群臣都知道皇帝宠爱万贵妃,希望新来的储君由万贵妃抚育,同时与皇帝增进感情,而周太后此举,除了给朱祐樘储君之路加几道坎以外,别无益处。
万贵妃也试想与朱祐樘调整关系,特意给东宫送去鹦鹉。这时朱祐樘受过挑拨的言语太多,愤怒之下,将鹦鹉砍死(33)。
朱见深对储君的教育极为用心,亲撰《文华大训》教导,但依旧抵不过万贵妃的枕边风,加之朱见深相比之下更爱四皇子朱祐杬,矛盾逐渐显露,似乎易储势在必行,这剑拔弩张之势终因为泰山地震而作罢(34)。
好像正是因为朱祐樘的出现,二人心境都发生了变化。从前他们两厢厮守,期盼着孩子的到来,而今储君已定,万贞儿过了生育最佳年纪,坐上太后之位、与宪宗同葬成了难上加难的事。此后二人更关心于地位和生前待遇了。成化十二年,恢复景泰帝谥号,时过不久,用景泰帝创立的封号,封万贞儿为皇贵妃,依旧是众妃之首。朱见深的后宫逐渐热闹起来,但他的心从来没有离开万贞儿过(35)。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年至五十八岁的万贞儿逝世,朱见深哀伤不已。他一生都在想方设法提高万贵妃的地位,万贞儿的陵墓想用皇后礼安葬,为挚爱亲选陵墓(36),同年八月,随之而去(37)。从万贞儿照顾小皇子到朱见深保护心上人,他们的心意自始至终都连在一起。万贞儿生平受尽宠爱,唯一悲剧是受到当时年代思想的限制,如果换做现代,我想朱见深对她的付出只多不少。
朱祐樘继承这份遗产,当他决定查万贵妃的事情时,万万没想到周太后出面反对(38),当初周太后为了打击钱氏,可不顾什么颜面,到前朝闹个天翻地覆,丝毫不顾及儿子的感受。按理说,查万贵妃正合她的意思,怎么突然出面阻拦呢?
十八岁的朱祐樘,经历过宫廷争斗,已经看明白人情冷暖,他时常想当初祖母可以保护他,为什么没有保护他的母亲?如今还要阻止他查万贵妃,难道当初祖母也参与其中?
寒风无情打在他身上,他体会到世间的孤独。
父亲把他当做储君看待,父爱全给了兴王,所以他刚即位,没有在乎孝期,同意选妃(39)。
吴废后试图复位,并未真心待他,所以他看到吴废后生活艰苦才救助(40)。
祖母拿他当做针对万贵妃的靶子,使他与万贵妃作对,以至于储君之位不稳,所以周家与张家争地时孝宗没有偏向周家(41)。
但有那么一个人,给了他亲情,给了他一个家,虽然这个女人的品性不受大众待见,依旧是他的执着,他认定在这世上,张家是他唯一的亲人(42)。

(1)《万历野获编》:万氏丰艳有肌,《胜朝彤史拾遗记》:及笄而妍
(2)《罪惟录》:貌雄声巨,类男子
(3)《明英宗实录》:遵 宣宗皇帝遗诏表请于吾立 皇帝长子见深为皇太子
(4)《明宪宗实录》:上、圣烈慈寿皇太后居清宁宫,年虽幼已岐嶷如成人,视瞻非常,不轻言笑。稍长知读书,天资頴悟。圣烈慈寿皇太后恒今人为直说大义,輙通解不忘。
(5)《明史•廖庄传》……太子者,天下之本。上皇之子,陛下之犹子也。宜令亲儒臣,习书策,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臣民晓然知陛下有公天下之心,岂不美欤?……帝忆庄前疏,命廷杖八十,谪定羌驿丞。
《明史•章纶传》:五年五月,钟同上奏请复储。越二日……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疏入,帝大怒。时日已暝,宫门闭。乃传旨自门隙中出,立执纶及钟同下诏狱。
(6)《明英宗实录》:太上皇帝长子特更封为沂王,次子见清为荣王,见淳为许王。
(7)《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三月初六日,册立元子见濡为皇太子,及封二子见潾为德王
(8)《胜朝彤史遗记》: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
(9)《胜朝彤史遗记》:先是,太后阴以上为子,人无敢言者。至是太后崩,后具言状,且为胡废后白所枉,上始悟。然终莫知母宫人者为谁也,甚恨。
(10)《病逸漫记》:陈文与溥东西邻,谓溥曰:“伦来,君当见报。”一曰伦至,而溥不言,文甚■〈口卸〉之。上初即位,伦以潜邸。旧人颇自尊大,于老内官若牛,伦辈皆易视之。又 仁寿太后初尝欲见上于东宫,为伦所沮,以故交恶之,遂下伦狱。溥坐交通,预草上即位诏并下狱,黜为顺德知县。文在内阁颇与力焉。
(11)《明宪宗实录》:德王见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
(12)《明英宗实录》:复书襄王瞻墡曰:近以次子德王见潾年长,令其出府,此亦常典。乃荷叔父重亲爱之念,赐之礼物。兼示诲言欲其隆孝,敬励学问,节用爱人,亲贤乐士,皆格言也。非叔父贤明,曷克臻此?深感深感。已令德王佩服嘉训,用图成德。专此奉复。
(13)《天顺日志》: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14)《明史》:钦方攻东长安门,不得入,转攻东安门。
(15)《明史》:姻家怀宁侯孙镗闲住。
(16)《曲海总目提要 卖愁村》:按明宪宗称万贵妃为侍长。成祖时称仁宗张妃曰使长。
(17 )《明史》: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
(18)《罪惟录》:会后当夕,妃先后浴,牛玉有后言。
(19)《明史》: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20)《罪惟录》:……父兄子弟贵震一时。妃常戎装侍酒,封昭德妃。
(21)《明史》: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遂封贵妃。
(22)《明宪宗实录》:成化二年三月,册封万氏为贵妃,柏氏为贤妃。
(23)《明史》:彗见三台,时等言:“外廷大政固所当先,宫中根本尤为至急。谚云‘子出多母’。今嫔嫱众多,维熊无兆。必陛下爱有所专,而专宠者已过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爱,为宗社大计。”时帝专宠万贵妃,妃年已近四十,时故云然。又言:“大臣黜陟,宜断自宸衷,或集群臣佥议。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权旁落。”帝虽不能从,而心嘉其忠。
(24)《万历野获编》:成化五年,柏贤妃生长子,即悼恭也。大臣请告之天下,上不许,盖虑伤万妃之心也。
(25)《万历野获编》:若孝穆本万妃宫中人……
(26)《稗说》:官中遇三宫或他妃有娠,例召保母数入日夕承值,调其饮食起居。自是上罢行幸,数遣赐食用,使宫侍传候,迁外暖宫,乃分娩。
(27)《謇斋琐缀录》:上令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
(28)《謇斋琐缀录》:岁甲午春,直偶与彭先生谈及,且请乘间言之,或赐名付玉牒,或访其外家略加表异,使外庭晓然知之,不然,他日何以信服于天下也?公唯唯。至冬,又谈及之,公答曰:「近尝托黄赐太监具达,至云汉高外妇之子,且朝取入官。今实金枝玉叶,何嫌而讳?」
(29)《謇斋琐缀录》: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
(30)《国本疏》: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
(31)《明孝宗实录》:成化十一年五月,太皇太后育之宫中食饮居起亲为保抱
(32)《胜朝彤史遗纪》:先是东宫生母死,孝肃皇太后养之,每嘱之曰:“贵妃召尔食,勿食也。”既而妃进太子羹,太子却之,曰:“疑有毒。”不食。妃恚曰:“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气愤不能语,至是力劝上易储。
(33)《朝鲜成宗实录》:新皇帝在東宮, 又欲求寵, 養得老鸚鵡一雙, 敎之曰: ‘皇太子享千萬歲。’ 以送於太子。 太子聞其語, 怒曰: ‘此是妖物也。’ 卽欲以刀斷其項。
(34)《王文恪公笔记》:时上钟爱兴王,或为芳计曰:‘不如劝昭德劝上易之,立兴王,是昭德无子而有子,兴王无国而有国也,如此可以保富贵于无穷,岂直免祸哉!’芳大以为然。言于昭德,昭德劝上易储……会泰山震,内台奏曰:‘泰山东岱,应在东朝得喜。’乃解。上曰:‘彼亦应天象乎?’曰:‘陛下即上帝,东朝,上帝之子也,何谓无应?’上首肯,始诏为东驾选妃,不易太子矣。
(35)《朝鲜成宗实录》:庚辰/正朝使李克墩、金伯谦来复命。 上引见曰: “中朝有何事?” 克墩对曰: “无他事, 但有星变。” ……又曰: “万氏之宠如旧。” 上曰: “以此之故, 有累于皇帝乎?”对曰: “未敢知耳。 然人多以此爲言。”
(36)《国朝献徵录》:贵妃万氏薨,先是皇太子拟二月五日婚,至是以丧礼欲易婚期,公(尹直)执言庶母无服,而主婚在上与皇太后,婚期竟不易。上又以贵妃敛宜服黄,公言贵妃素称知礼,岂可以不正之服加之。上因欲以后礼葬,公言贵妃无可赠,以后之道苟妄之,天下后世之议不免,於死者竟何益邪?卒以贵妃葬
(37)《万历野获编》:上不语久之,但长叹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于是悒悒无聊,日以不预,至于上宾。情之所钟,遂甘弃臣民不复顾。
(38)《明孝宗实录》: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上疏言 先母后之旧痛未伸礼仪未称请议追谥迁葬其万贵妃戚属万喜等罪大责微请重行追究尽没入其财产 上曰追谥迁葬朝廷先已有定议万喜等罪状礼部会官再议于是礼部会文武大臣集议以为宫闱之事不可臆度在内宜敕中官密访贵妃宫中近御人等以求的实在外逮万氏亲属曾入宫闱者下锦衣卫狱会官鞫问奏上得旨此事 皇太后 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又万喜等原所受官职房产已准辞退其累次所赏金银及违禁器物及支过内府价银令尽数还官如隐寄不实追问不宥
(39)《明孝宗实录》:先是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既而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上疏曰:伏闻陛下因侍进言,欲选妃嫔,以充后宫。臣愚闻之,且骇且惧……
(40)《胜朝彤史拾遗记》:且将复后位号,而抑于孝贞,遂已之。时逻卒有捕后侄,盗幽宫宝器者,召问之。曰:“吴后自门隙投出,非盗也。”上怜之,置不问,且复官其侄锦衣卫百户。
(41)《明孝宗实录》:初赐皇亲会昌伯孙忠永清县义河宝坻县把门城老鸦口田二千四百八十一顷后孙氏宠衰乃以把门城田一千二百顷赐太监辰保久之辰保卒皇亲庆云侯周寿奏乞之寿方贵幸乃展改四至益占孙氏田忠曾孙铭袭侯爵与叔指挥王□赞等各分赐地铭与其侄贤私以五百顷易寿银四百五十两豊润县柳科港内有牧马草场岁徵银市马玉田县萝卜窝香河县横水三湾田共万余顷皆办纳粮银之数铭等各佃其中皇亲建昌侯张延龄妻王□赞继室周氏女也王□赞卒周氏自陈无嗣乃以义河老鸦口两处所有田四百余顷更援柳科港诸处孙氏田俱混作已业辞畀延龄 上不知而允之其地与寿连者稍侵寿界毁其封堆时寿宠渐衰延龄方贵幸寿心不平两家奴仆遂相掊击寿延龄各奏其事……
(42)《明良记》:又科道累劾后家专权,命司礼监拒之,而不得其辞。白帝求旨。帝手批:朕只有这门亲,再不必来说。仍密敕后家邀科道为宴谢罪。各官并辞不赴,遂请旨召之。及赴命,乃光禄茶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