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火热,锂电成为新热点之余,浇盆冷水
永远要对“趋势”存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当下火热的新能源。
如何不偏不倚地正确看待新能源在产业与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决定着相关的投资者是在新能源赛道上博得丰厚的回报,还是最终两手空空,一地鸡毛。
“右倾主义”思想影响的投资者认为,新能源只是刚刚开个头,主流能源依然是石油化工,显得过于保守;“左倾主义”思想影响的投资者认为,新能源已经严重泡沫化,又显得过于激进了。
新能源的火热反应在产业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攀升,渗透率稳步提高,不断地蚕食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站在用户端消费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确实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国内,放眼全球也是如此。
总有一天,燃油车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时街头小巷将是鲜绿色背景的车牌,穿梭于朝阳与晚霞中。
新能源的火热反应在股市上,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宁德时代依靠动力电池,市值过万亿,坐稳创业板一把椅,比亚迪的市值超过传统昔日燃油车,也在挺进万亿市值的路上,还是说“宁德时代阵营”的上游分支(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龙头等,也都创下新高,几倍、十倍的涨幅。
是不是说投资新能源就是万无一失、稳操胜券了?那可未必。
一、铁锂也好,三元也罢,锂电会火多久?
锂电板块在股市究竟会火多久?相信大部分关注新能源的投资人都思考过这一问题。
2018年,当三元锂电的产量与装机量双双超过铁锂的时候,三元锂电的上游赛道——镍、钴、锰、锂等正极材料厂商与终极资源厂商,就出现一轮暴涨的迹象,如今三年后的2021年,磷酸铁锂累计总产量反超三元锂电,又出现了一轮暴涨的迹象,不仅有正极材料市占率最高的德方纳米,还有磷化工板块(比如毅达、云天化、川发龙蟒、川金诺、川恒股份、兴发集团等)、钛白粉板块(比如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和安纳达、天原股份等)的一轮暴涨。
想要参与的,正在参与的,已经离场的,每个投资者各自怀揣对新能源的看法,锂电会火多久,取决于新能源汽车会火多久,在产业上,从全球各国、各大车企的碳中和目标规划来看,扶持新能源汽车以取代燃油车的决心是看得见的,只要燃油车还在,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度在产业的角度上就不会“名落孙山”。
那问题来了,等到全球路上跑的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新能源的火热度是不是就降温了?
那也得看情况,比如当年全球路上跑的都是燃油汽车的时候,汽车板块在股市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丰田、大众的市值也是相当高的,只不过后来被新型的互联网行业(比如苹果、谷歌、微软、阿里、腾讯等)超过。
也就是说,某一个板块的热度高不高取决于有没有新生的事物所取代,这个世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是相互孤立的,俗话说,一山比一山高,“新山”比“旧山”具有投资价值。
以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载体的新能源之所以具有如此火热的投资价值,是因为相比传统能源更加环保了,如果出现更加环保的“新新能源”,那么如今的“新能源”就会立刻降温了。
其实,人类探索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息过,譬如,当钴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电池厂商开始探索“无钴电池”;当镍也越来越贵的时候,有的电池厂商就开始努力提升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如今得以回归,有的电池厂商在开辟新大陆——钠电池。
也就是说,新能源内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辞旧迎新,更加低成本的、更加环保的、更加高效的,这三者的综合因素是人类追求新经济、新能源、新的生产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要知道,天底下没有哪一种能源是完美无缺的,今天是新能源,明日可能就是更加新的新能源了,重点是,你是否把握住了今天的投资机会,当明日即将来临的前一晚果断抽身离场,又能及时的把握住明日的投资机会。
跟随着“趋势”的脚步同步前行,赚得盆满钵满,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最终沦为“韭菜”。
话又说回来,铁锂的回归,不意味着三元锂电的消亡,二者的关系虽是竞争,但也是共存,就目前来看,二者的关系更倾向于“互补”,铁锂电池装机的主要车型是以小车型、大型的商用客车、货车为主,在乘用车领域涉及的车型主要是特斯拉的model Y 标准版、model 3铁锂版、比亚迪的汉、小鹏的G3i、P7等车型,比亚迪放话说未来的乘用车车型都将采用旗下的刀片电池,其他的车企是不是也会越来越多的考虑铁锂电池?这将决定着这两种电池最终的产量占比与市占率。
从目前来看,三元锂电材料的高成本压力依然无法缓解,理由是核心元素镍、钴的全球存储量有限,且以国外为主,这种尴尬局面只会加剧供需的矛盾,最终让车企“用不起”;相比之下,铁锂的成本优势则愈加明显,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终端的使用性能也逐渐接近于三元锂电,车企自然会更加倾向于铁锂了。
就算铁锂会变成主流技术,那也不意味着每一家铁锂相关的上下游公司都是利好的,因为个股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在。
越是火热的板块,内部竞争就越残酷,板块虽然热,不代表里面的每家上市公司都是优质的,不信瞅瞅那些没有熬过寒冬的而倒闭的破产、被并购的车企与电池厂商
二、那些倒闭的车企与电池厂商
先看车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经倒闭的车企如下所示:
倒闭破产的主要是一些不知名的小车企,也有昔日的知名车企,比如最近面临破产重整的拜腾汽车,再往前是力帆汽车被吉利并购,改为力帆科技,华晨汽车超千亿负债被申请破产重整、猎豹汽车在2021年4月份申请破产重组,还有如今生死未卜的ST众泰汽车... ...此处的省略号,意味深长。
车企倒下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这一点并不稀奇,但需要说明的是,车企常常拖欠上游供应链的货款,而且数目巨大,有的动力电池厂商的盈利几乎指望着那几家车企,车企一旦倒下了,这类电池厂商也就受牵连了,更加糟糕的是,会层层传递到上游,这就是最可怕的“连还债”危机。
比如,对外负债约197亿元,拖欠559家供应商债权约54亿余元的昔日排名前三的电池巨头沃特玛电池就在2019年遭到法院破产清算,母公司坚瑞沃能从2018年4月2日复牌以来,到2019年累计下跌近80%,最低是达到1.32元,2020年更名保力新后,依然没有抬头的趋势。
比如,“连还债”就让比克电池元气大伤。当年众泰汽车销量停滞后,比克电池就深受牵连,在众泰汽车处约有6亿元应收账款,同时比克电池也在催讨与华泰汽车之间涉及近3亿元的电池货款,而比克电池的上游正极材料厂商容百科技、当升科技,也在积极讨要比克电池的货款。
2021年4月19日,当升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深圳比克、郑州比克的第二笔欠款,截至当日公司已累计收回比克电池的7335.21万元欠款。
据当升科技介绍,为推动比克电池还款进程,公司持续跟进比克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除紧跟诉讼执行外,当升科技还通过签订购销合同继续支持比克电池正常业务发展,而比克电池通过签订购销合同多回货款方式积极偿债。
2021年6月29日,容百科技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6月28日,公司对比克电池总计2.08亿元逾期账款,已通过现金收取、货款相抵等方式全部收回,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对比克电池的应收账款余额为零。
这个债务危机就是从车企开始层层向上传递,传到哪,哪就被挨一棒子。
看见没,车企在给电池厂商“打工”,电池厂商在给正极材料厂商“打工”,那正极材料厂商又是在给谁“打工”呢?
谁手里掌握着最稀缺的资源,谁就是最大的赢家,无论是看不见的技术,还是看得见的资源。
新能源其实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池子,既有复杂的上下游,又有内部的竞争,投资者需要擦亮慧眼,不是说带着新能源概念的公司,就一定有好的发展前景。即使是细分领域的龙头股,那也不意味着没有被老二赶超的危机。
要知道,当年动力地电池的王者可是比亚迪,不也后来被宁德时代超越了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
新能源火热,投资者的头脑不能跟着火热,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然就易酿成“飞蛾扑火”之悲剧。在稀缺性的赛道上去挖掘最具稀缺性的资源,这一点倒是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