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二首词。词人通过对出猎之时的动作、装束等具体情形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壮心不已,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但是对于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词人思想情感的把握还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基于此,再根据新课标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并背诵全词,通过贯穿全词的“狂”字,学习词中由实到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点勾画等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品味苏轼词的豪放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词人壮心不已,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由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把握古诗文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悟词人为己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基于学生在掌握用典,虚实结合等的手法上有一定难度,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难点:找到贯穿全词的线索“狂”字,学习词中“用典”、“虚实结合”等重要写作手法。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四、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点拨法,讨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我设置了以下学法】
五、说学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共一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1分钟)
在此环节我将引用苏轼向友人鲜于子骏所传书信:“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通过抵掌顿足,吹笛击鼓的东州壮士,从而引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的学习。
2、初读课文,预习检测(3分钟)
【本环节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让学生齐读全词,体味文章节奏停连,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1)齐读全词,检查字音停连。【强调用韵前密后疏,应该用豪迈奔放,高亢激昂的语调,教师范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作者介绍,知人论世。【同学回答,PPT补充】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为了学生更好的进入文章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我将对苏轼进行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文学家。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一生漂泊一生沉浮是他命运最真实的写照。
3、结合注释,整体感知(2分钟)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的前提下,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狂”字】
(1)结合出猎,上下片具体写了什么?
上片写出猎的景(实写),下片抒发出猎的情(虚写)。
(2)找出文中由实到虚,贯穿全词的一个字。
狂
4、精读课文,局部探究(22分钟)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环节我主要采用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对课文进行分析。结合写作背景进行教学,把握作者狂在何处?又为何而狂】
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 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外在表现,如人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上片描写的景体现的就是形狂。而“心狂” 则是内在的,例如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下片抒发的情体现的就是心狂。
※小组讨论分析,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苏轼的狂?他又是为何而狂呢?【补充背景】
写作背景: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当时推行新政的王安石一派被惹怒,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
任职第二年(1075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侵扰积贫积弱的宋朝边境,苏轼时年三十八岁,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因法便民,不但解除百姓疾苦,也随时准备驰骋疆场,报效家国。这首词即作于1075年。
古代举行狩猎,不单纯是享乐,也有军事演习的意图狩猎,叫法多样,有“田猎”“畋猎”“羽猎”“校猎”“苋狩”“打猎”“打围”等。
上片:形狂(少年狂)
(1)“左牵黄,右擎苍”:动作之狂
黄:黄犬;苍:苍鹰。用色彩来借代“犬”和“鹰”。后常用飞苍走黄来代指打猎。
【借代】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2)“锦帽貂裘”:外貌之狂 → 为了表现出军队的勇武
锦帽: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用貂的毛皮制做的衣服。→名作动,穿着隆重的服饰表现出词人对于这次出猎的重视
(3)“千骑卷平冈”:气势之狂(阵容/场面)→为了表现出军队的勇武
①“千骑”:“千”为虚指,由一人一马转向千人千马,描写骑马的人众之多,浩浩荡荡。
②“卷”字可以换成“上”字或“过”吗?
卷:裹挟带动;上:由低处到高处;过: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
不能。“卷”字描绘了众马过岗的尘土飞扬的情态;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营造了一种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状态,符合词人豪迈的文风,使整首诗格调激昂,肆意狂放。而“过”字与“上”字则只对方位的变化进行了描写,显得过于平淡,缺乏画面感。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口气之狂(语言)→ 为了让百姓安心,也展现词人和将士们征战疆场的充分准备和高昂情绪
为报:为我报知→与百姓关系融洽
太守:知府(知州)的别称
看孙郎,亲射虎:以孙权自喻,说明自己的意气风发老当益壮。
【用典】引用古籍中的典故和词句等,含蓄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手法。
总体点拨,为何而狂?
上片主要描写出猎时的动作、装束等具体情形。
动作、外貌、气势,口气的狂是为了借围猎形式演兵,为了表现出军队的勇武,让百姓安心(蝗旱相连);同时也为了展现词人和将士们征战疆场的充分准备和高昂情绪(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侵扰积贫积弱的宋朝边境)。
下片:心狂(情狂)
(1)“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酒之狂 → 为了消除贬官外放的愁闷
酒酣:酒喝得尽兴,畅快;尚:还
(2)“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的狂 → 为了年纪渐长,老当益壮的志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的狷狂 → 为怀才不遇,难得重用的无奈,为无法施展报国宏愿的悲哀
以魏尚自比,带着些许无奈,表现词人渴望受到重用的报国志愿
【用典】引用古籍中的典故和词句等,含蓄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手法。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报效家国的志狂 → 为了家国为了百姓为了自己
会:终将;雕弓:饰以彩绘的弓【明喻】;西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北方;天狼:喻指西夏军队【暗喻】
明喻和暗喻紧密结合,表达苏轼强国抗敌的决心和主张。
总体点拨,为何而狂?
下片主要抒发的是出猎时的情感。
下片所表现出情感的狂放豪迈是为了消除贬官外放的愁闷;为了自己年纪渐长,老当益壮的志趣;为了抒发怀才不遇,难得重用的无奈;为了展现保家卫国的决心;为了抗击侵略的壮志。
5、研读课文(12分钟)
(1)分小组诵读全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感受了苏轼词的怎样的风格?归纳出你从词中读到的苏轼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第一首豪放词,今天我们一起由实到虚,情景交融,感受了苏轼词的豪放之风。
叶嘉莹先生说过:“苏词之最值得人注意的一点特色就是其气象之博大开阔,善写高远之景色,而充满感发之力量。”
读到了一个年纪渐长但仍有少年狂气,仕途失意却不失凌云之志,一腔赤胆只为报效家国的苏轼形象。
(2)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触,作为学生的我们当下能够做些什么呢?
位卑不敢忘忧国。
6、课堂小结(1分钟)
【适当的总结归纳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结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本词出现的借代和用典等修辞手法进行回顾;明确“狂”字贯穿全词,由实写出猎的形狂到虚写出猎的心狂,情景交融,感悟苏轼为民为国的壮志豪情。
7、拓展延伸(3分钟)
古代文人把忠君报国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写下了无数动人诗篇。通过PPT补充阅读文天祥、李贺等的著名历史人物忠君报国的诗词,从而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8、作业布置(1分钟)
【适当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化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预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七、板书设计
【简洁的板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出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结合教学重难点我设置了如下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