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糟糕,是心动啊!小论文解题大招

2019-12-31 21:04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小论文的干货,这次小编呕心沥血给大家整理收集了“全国卷小论文专项指导与训练”十大类带你揭秘小论文的真实面目,这次是“观点评论(析)类小论文题,也有淀粉留言说需要具体的例子去消化,小编也为你考虑到啦,后面会有例题帮助大家吸收解题方法。

观点评析类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这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解题步骤及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步,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例(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 世纪中期~1919 年

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

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观点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评析:首先中国社会有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由于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当16-19世纪,世界向近代过渡时,中国在经济上依然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力量薄弱,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上文化专制、思想僵化,对外趋向闭关锁国。

其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不断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努力抗争,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变迁和近代化。

糟糕,是心动啊!小论文解题大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