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7(四)

上期结束之后,我又回去喝了一口水,出门就看到栏杆上趴着一只螽斯。

感谢虫玄子在种级鉴定方面的指正。
根据他的说法,前翅基部的黑色线条并非区分绿螽属与华绿螽属的稳定特征。
我还有其他几个角度的照片没有在本文中显示,比如腹部末端的腹面照。
在此之前本种的记录集中于华南和贵州,这可能是四川省新记录,然而昆虫的新记录并没有什么乐子。
然后就是不幸在养马峡没看到但最终还是免不了碰上的常见类群。

雄性成虫,腹部前几节透明。本来应该有两根尾须,但都折断了。
四节蜉成虫都长得差不多,剖外生殖器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鉴定只能用来让自己快乐一下。
注意它的复眼,头顶有一对红色的大复眼,侧面还有一对灰暗的小型复眼。小型复眼的形态近似于雌虫,这似乎暗示着蜉蝣目其他类群中,雌性和雄性的复眼并非同源器官。
楼下的墙上有一只奇怪的螟,像水螟,又不很像。

一个非常奇怪的亚科,跟草螟科的很多其他亚科都有点像,以后也许会被拆掉,也有可能像裳蛾一样瞬间膨胀。
此类昆虫的资料甚少,虽然名叫蕨螟,但我甚至不知道它的幼虫到底是不是吃蕨类的。
栏杆最下面的角落里也能找到夜蛾。

在《中国动物志》中被归入丽夜蛾亚科,目前在没有中文名的Bagisarinae亚科内,同在此亚科内的种类还有长得很猎奇的丹日明夜蛾。
在当地是一个常见种,新羽化的个体比较鲜艳。
虽然上期介绍了很多野螟,但这个夜晚还将出现很多新的野螟。

与四斑扇野螟极其相似,除生殖器外的区别外,只有体型大小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本种翅展大概在25mm左右,而四斑扇野螟的翅展经常超过30mm。
二者都是广布种,本种可以在海拔较低的低山丘陵地带找到,但四斑扇野螟大多出现于1000m以上的山地地带。
然而,不管体型大小还是分布海拔,二者均有重叠区域。参考相关文献,生殖器的差别也不足以证明二者不存在杂交,总之,这两个种很可能有问题。
食堂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我承认,在之前的两年里,我都想当然地把它鉴定为嘎嘎昆虫网描述的胡麻斑星尺蛾。直到今年,我发现嘎嘎所拍摄的胡麻斑星尺蛾与本种有微妙的不同:
首先,胡麻斑星尺蛾的斑点比本种小得多,亚端线和端线黑点的大小差别尤其大;第二,胡麻斑星尺蛾前翅底色为均一的白色,而本种前翅外缘有灰色晕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胡麻斑星尺蛾的外线点列在中室外的伪脉处没有黑点,但本种的中室外伪脉上有一个小但明显的黑色斑点——我据此确信二者并非同种。
我可真是个找茬游戏带师。
夜越来越深,长得比较抽象的苔蛾也开始了。

本种最主要的特点:前翅黑色斑纹模糊。
我以前看这个描述的时候经常觉得纳闷,什么样的斑纹才能用“模糊”描述呢?
现在我懂了。
一部分夜行性祝蛾有趋光性,可以在灯下看到。

存疑,不排除麦蛾科等其他小蛾类的可能性,因为祝蛾科没几个种的触角短于前翅。
秋天的镰须夜蛾比夏天少很多,但鉴定难度更上一层楼。

直到昨天,我才明白,胸须夜蛾特化的下唇须只出现在雄性身上。
呜呜呜我是弟中之弟。
知道这个道理之后,胸须夜蛾属的鉴定难度大幅度下降,下唇须不再是一个制造混乱的源头,反而成为有助于鉴定的好帮手。
几分钟后,我在墙上找到了当天夜晚的第三种姬尺蛾。

之前介绍的微点姬尺蛾,拉丁名与此不同,这种中文名上的同名异物可能与两岸三地甚至东南亚华人圈不同的翻译标准有关,具体原因已不可考。
这两个种颇有些相似,但前后翅各个线纹的形态有稳定的差异,应当不是同一种。
门口的桌子上,停了一只体型不小的斧螳。

旧资料中的“勇斧螳”其实是中华斧螳,而那种腿节内侧有大黑斑的所谓“中华斧螳”据说是个没发表的新种。
本种前足基节大约有8个小刺,所以也有人叫它八刺斧螳。
与本种比较相似的是台湾斧螳,后者的记录产地在台湾与东南沿海地带,理论上说,四川不应该有台湾斧螳的分布。但这里的某些个体(不全是图中的个体)拥有某些台湾斧螳的特征,比如前胸背板腹面有明显的红色区域(但此区域远远小于典型的台湾斧螳)、前足腿节内侧接近捕食刺的位置有不太明显的黑点等。
因此,这货可能是两个种的过渡型,这两个东西到底能不能杂交,我且蒙在鼓里。
讨论完了螳螂,还要继续跟镰须夜蛾玩耍。

老年个体,鳞片缺损严重,不容易辨认。
拟胸须夜蛾与胸须夜蛾是非常近缘的类群,两者的相似特征可以追溯到共同祖先,这不是趋同演化。
雄性个体的巨大下唇须并不坚固,不能用来打斗,可能是感知雌性的性外激素的器官。
这时的墙上已经积累了不少蛾子,有些种类让我摸不着头脑。

由于本种前后翅的斑纹都相当不明显,我甚至没有办法比对文字描述。
有趣的是,这类尺蛾鳞片的大小并不随体型大小不同而变化,因此,在体型比较小的种类(比如本种)中,鳞片显得非常大。
然而压缩过的图里看不清鳞。
夜间点灯,也有可能诱到“蚁后”。

存疑。
这个其实不是蚁后,只是一只吃得太饱的工蚁。蚁后的前胸非常发达,至少跟脑袋差不多宽。
因为腹部过于膨胀,很多结构不容易分辨,这个鉴定有可能出错,欢迎指正。
有些蚂蚁确实会大量吸收糖浆后带回巢穴,此习性与蜜蜂类似,这个就真的是趋同了。
我的运气不总是很好,有时候甚至连精准对焦都来不及。

台湾和日本都没有这个属的记录,动物志的描述晦涩难懂,我的图片也不够清晰,因此,这个不太难的类群居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本属有几个形态近似的种类,但不同种类内外线和肾纹形态有明显的差别。
溪边和桥上能看到蛞蝓。

南方常见的蛞蝓,外套膜覆盖全身,看不到螺壳。
本种多形,斑纹常有变化。近缘种在国内仅见于两广。
虽然在粘液蛞蝓科内算是体型很大的种类,但这个科整体体型不大,所以本种在国产蛞蝓中只能算是中等体型。
时间不早了,店家要关灯睡觉,我也准备上楼回房了。楼上的走廊上有一只似曾相识的尺蛾。

本种与迷异翅尺蛾形态相似,但后者在国内仅见于东北。在日本,前述的两个几乎不存在任何区别的种类存在同域分布现象,这就很难受。
抬头看一看,屋檐下还有蛾子。

其实就是之前一直翻译成姬尺蛾的东西,《湖南森林昆虫》里把这个属翻译成了岩尺蛾属。
鉴于中国大陆大多数近期资料都沿用台湾翻译,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使用台湾译名。
然而这个种似乎在台湾没有分布,只能用这个不常用的了。
Scopula属不同种类的区别不太容易描述,各位可以自行比对。
我长得不够高,无法贴近屋檐,只能拍一些比较糊的图。

寄主是杨树,但我在当地没看到杨树,可能寄生于其他杨柳科植物。
与属内其他种类相比,本种的某些个体无论是底色的黄色还是边缘的黑褐色都不够鲜明,翅膀甚至有点半透明的质感。由于它的种内变异很大,也存在一些长相不太离谱的个体。
房门附近,洗手间的窗户外面还藏着一只长蝽。

地长蝽科的奇葩,与邻近种类相比,它的前足腿节异常膨大,且有大刺。此外,本种光明磊落地承认自己是蝽,不像其他很多地长蝽一样,在革片处布置白斑来拟态蚂蚁。I'm Hemiptera!我是半翅目!(京并感)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