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小菜
走出钟楼广场,过街再往前走一截,那家馆子就在那里。甚至它算不上馆子,它更像地摊。有几十年搬不走的蜂窝煤灶,给已经被岁月装饰过的牌匾熏上烟火的痕迹。
馆子横穿在两栋大楼之间,左边是书店,右边是数码城,往里面走是居民房,倒个拐再走,就能穿到街上。从那边看过来跟这边差不多。上个世纪的时候,这些建筑就在了。时代的风吹了又吹,店里面卖的东西换了又换,店的名字也改了又改,以前是吴师剃头、赵幺补鞋、罗记烫鹅,后来是风尚沙龙、幸福女人、海天一色,越来越抽象,让人听不懂。窄巷小菜是一直没变的。后来又多了婚纱照相馆跟珠宝城,新华书店也没变,里面还存着我孩童时期对于世界的想象。
这家馆子其实就是两栋大楼的间隙,食堂就是一条不长不宽但是笔直的过道,存在于夹缝中的馆子。在饭点以外的时间走那儿过,一眼就能看到后面的居民小院,绿的是树,黄的是猫,灰的就是房子。晌午的时候,去那儿喊二两海鲜馄饨,说是海鲜馄饨,就是加了点儿虾皮跟紫菜,若是把“海鲜”二字单拎出来,指代的东西就似乎高档些。但就是这简单的虾皮跟紫菜,却包含了内陆城镇的人们对于海洋朴素的想象。
进去坐着之后,你会觉得窄巷其实一点不窄。晌午人是最多的,这儿的板凳桌子不多不少,总是坐得满。桌子不宽,放手放碗刚好舒服。桌凳都靠着一边摆,离另一边的墙有些距离,进来吃饭的、出去给钱的,大家挨得近,但刚好不挤。借着巷口的嘈杂声往外看,看得到各种各样在这儿生活的人,打领带的、穿拖鞋的、打领带穿拖鞋的。这些画面跟馆子的名字一样,看不到大场面,但看得细致、看得生动。我在一些较大的饭店吃过几回,味道是不错,但却很形式主义,反而显得拘束、死板。还有些在落地窗边,风景称得上壮阔,但离地面太远了,看不真切,只看到大厦修得是漂亮,看不到人。我喜欢看人。海鲜馄饨的汤,油气刚好不腻,葱花也不多不少,盐跟鸡精简简单单,香得却有滋有味,谁都喝得懂,谁都吃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