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reload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其实对我个人来说,上大学的这五年,每一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相对比之下,2020又似乎没那么特殊了。
按时间归纳的总结:
这一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生活可以被很明显的分为三个部分: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也即在附院的临床实习期)。

疫情前:2019年12月的时候,我看到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经过下半年种种混乱的我,对此深信不疑。那个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处在失眠的痛苦之中,处在考试的焦虑和对世界的怀疑这两种折磨下,很难让人对这个世界乐观起来。在这个让人愉快不起来的时间段,我反复思考自己和群体的关系,自己和自我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世界的种种看法。这三个问题同样也是我整个2020年的主线。刚开始思考这些,必定是十分痛苦而充满曲折的。也是在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以及2020年初,我遇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是这样形容这段经历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遇是在一周前,那个时候我的身体病得很重。刚刚经历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后,终于看见了令无数先辈们为之疯狂的深渊。在这种身心俱疲的情况下,遇到了陀氏——这个在深渊中行走最远的人类。】这一年里陀对我的影响确实是深远而长久——正如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就预测到的一样。和漫长的11月、12月相比,一月的节奏很快,在考试与年底聚餐交织中很快就到了放寒假的时候。我在回家的飞机上看完了《地下室手记》,书中的许多句子我到现在还是记得。陀确实是我一生的老师。
一年后再回想起回家前和刚回家的那段日子,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同于17年,不同于16年,不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是开始接触复杂系统时的茫然与无助。那段日子里,我无比希望能找到一个锚定点,找到一个标的物,甚至想放弃一切只为了虚无缥缈的安定感。但生活总是事与愿违。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候很复杂,复杂到彻夜难眠;有时候很简单,简单到心碎。现在想想,我为自己感觉很不值,为什么爷要活的这么卑微?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特别期待能有人对我进行评价,特别珍惜能帮助我找到自己缺点的人。也许正是这种对被忽视的恐惧才让我有了这种后遗症吧。
在那种心境中,好像真的很难做出什么有成绩的事情来。在回家前我已经报名了雅思,也想好了要学习素描和音乐。但是整个寒假都什么也没做。好像生活已经没有了动力,每天只是躺在床上,在互联网中消磨时光。人的精力真的是有穷尽的。虽然不想承认,但我的天花板就在那里。要说这一年有什么最大的成就,那大概就是明白了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以后面对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会越发的谨慎了。
我在回家的第二天去市图书馆借了几本书,但第二次去图书馆,已经是六月份了。
因为紧接着,疫情来了。

疫情中
在疫情前我对世界的诸多看法,随着疫情的到来,都永久的被改变了。也是因此,我对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第一次有了比较真实的感受,从这种感受中又获得了一种解脱。这一年里,我不断地在追问我是谁,也不断和自己达成和解。我开始尝试去和他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尽管这会引起分歧。但是长期的独处也会把人逼疯。在上半年,蜗居的生活让人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个时候,长期的自我拷问的副作用:自我怀疑就显得十分明显了。面对返校后的淘汰考,在家复习的效率实在是差的可怜。事实上,对于我自己认为不值得花时间学习的东西,个人的上限可能也就在这里了。在3月,我看完了猎魔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两本长篇小说。在二月末,我把自己的压岁钱一把梭哈换上了苹果全家桶。生态是当下每个数码爱好者避不开的存在,也确实让人体验到了不少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我也在6月买了人生第一台mac。这不仅是我第一次买苹果的国行产品,也是我人生中买过最贵的东西(虽然半年后就出现了一堆小问题)。4月我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也是第一次花钱上音乐课。5月开始强迫自己复习以及准备回校,但由于奇奇怪怪的原因,我比别人晚回校了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我确实压力很大。经历了去另一个校区被隔离,被120送去发热急诊,拍了人生第一张CT,半夜回老校区继续被隔离,被热到心律失常,最终返回宿舍等一系列有惊无险的事情。人与人的关系,是不是都是镜花水月呢?明明对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连句关心都不肯施舍给我呢?是否我从一开始就是个累赘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我自己又经历了一段难熬到连和别人诉说都不想的时光。疫情在家的这几个月,现在再仔细审视一遍(看了一遍当时的朋友圈),不得不说,是我大学几年中最奇妙的几个月。我仿佛一个话痨,每天在朋友圈发些无关痛痒的牢骚,妄想着会不会有人关注我一下,真有种🤡竟是我自己的感觉。疫情对我有什么影响?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一个人和群体分离有什么影响?改变了我对集体的看法。我以前所担心的,经历过疫情后,变得不再担心。我以前所在意的,经历过疫情后,自己也被迫潇洒起来。6月最后的几天,紧张的复习,抓紧机会和同学相处(虽然我自己都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不管怎么样,反正我的考试结束了。我在课堂的日子也结束了。我在考完最后一科后,有一周的自由时间,我看完了温铁军的十次危机录课,看完了去年就想看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话》。一本书是对过去的告别,一堂课是对新生活的开始。通过温铁军,我对过去相信了二十多年的事情有了动摇。我开始更客观的分析过去七十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我开始人生第一次好好了解马克思,我开始明白过去有很多想法幼稚在哪里。我们的国家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国家未来将走向何方?我开始搜集信息,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也是疫情带给我的一大改变了。另一大改变是在长久的独处中,我学会了自娱自乐,开始喜欢上哲学,开始喜欢上古典音乐。
万幸我不用再准备恶心的考试了,我也有了大把时间去思索,去提高。我开始走向临床。

疫情后
我的标题是2020:reload。为什么是reload?这个标题的灵感来自黑客帝国。我在2019年的时候,无比坚决的说,红药丸和蓝药丸,让我选一百次,我一百次都选择痛苦的清醒,而不是幸福的沉睡。但是第一百零一次呢?第一万次呢?你怎么选?甚至,你的选择还有意义吗?neo选了红药丸,走到了现实世界,matrix是虚拟的,但他眼前的锡安就是现实的吗?zion,真的是人类最后的希望,还是ai故意放过的观察对象?我们此刻在充满了信息不对称下做出的自以为决绝的选择,真的就能赌对自己选了正确的那个吗?很显然并不能。所以,2020,是我重新认识世界的一年,也是我重新选择的一年。reload,是自我重新加载的一年。重载之年,我还是那个我,但其实,我早已不再是去年的那个我了……
回首再看留在附院的这半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让我觉得自己reloaded了?
7月1号的时候,我看着同学们坐上大巴一个一个离开学校去外面的实习基地,心里感觉空落落的。我发自内心的希望大家实习顺利,但我同时也希望能有人跟我说实习顺利……然而并没有(刚才还特意搜了一下聊天记录)fine:) 在2020年的最后几天,当我又要面对别离的时候,心中却再没7月的那种感觉了。也许在附院的每一天,我的成长都不明显,但是站在半年的跨度上,还是值得让自己感叹一下的。
给这半年的自己打一个分,你想打几分呢?
我给自己打85分吧。
因为我大学的绩点是84,所以我要给自己的实习加一分。奥利给~
许多我在意的事情,疫情过后都不在意了。许多我实习之前在意的事情,工作了之后,都放在脑后了。
在附院的半年,我的世界宽广了很多。
我去年的时候,多次在文章里写道,我不喜欢当医生,我不喜欢读死书,我甚至写自己业已没有了梦想,我把自己当成了斯通纳。
但是这半年,我又把它们全找回来了。
这一路上经历了很多人的帮助,遇到了太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和带教老师。
但最关键的那段路,还是要靠自己走的。
我以前一直憧憬着哪个人能拉我一下,仿佛只要我的人生中出现了某个人,那我的生活就圆满了,我就立地幸福起来了,我就重新有梦想了。
我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可惜都是无用功。
每个人都想被需要,每个人需要别人。
在临床上有很多人需要我。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确实让我得以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挣脱出来。
医生的这种价值感,是别的职业很少有的。
而且,我最近开始觉得,每一个医生都是朋克。
好像现在资本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数据,每个人都在被异化
这好吗?这不好。那怎们办?我们要怎么反抗?
像jonny银手一样带个☢️炸公司总部吗?这朋克吗?这朋克。但这有用吗?
别傻了。我们共和国做题家的想象力可没这么一点。
既然资本要异化我们,要通过数据评估我们的价值,那我就偏不。
我偏要敬畏生命,我偏要强调人的意义,我偏要坚持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疫情期间我想过很多反抗的方法,我想过开着卡车带着爷的破木吉他流浪世界,我想过去收养不生育,我想过拒绝学习。
但这,终究是消极的反抗。我是收获了个人的自由,但我的存在,让社会变得更好了吗?
直到我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只要我好好工作,我就已经够朋克了。不是吗?
命啊。爽啊。香啊。
我不再期待有人能拯救我了。因为我自己拯救了我自己。
reload。reloaded。
我给自己实习加的一分,就加在这个朋克身上了。
我是一个路径依赖挺严重的人,所以7月面对未知的实习,我心里有些害怕,我希望有人能鼓励我。
但现在,我不怕了,所以当时那份复杂的心情,现在也没有了。
这波啊,这波又是一次自我怀疑→自我超越的故事。
2020,主题是reload。这不丢人。但我希望明年我再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的标题可以是:
2021:进取之年
怎么进取呢?

2021年的个人目标:
①个人存款达到20k
②Sci拟录用1篇
③体重下降10kg
这三个目标,都是在督促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最重要的两个资源:时间&金钱。
在临床的这半年,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毕业的压力,很多时候,自己的时间明明很充裕,但却什么都没有做。我上班拼命挤下来的时间,下班后又都被微信/知乎/b站收割走了。我也变成了互联网流量的一部分。我参与了资本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狂欢,但却只收获了一地鸡毛。在疫情的那半年时间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虚度了很多光阴。在2021年,我应该要比之前更加重视对时间这个真正不可再生资源的管理。也是因此,我的三个目标有两个是督促我管理时间的。写论文的前提是看非常多的论文,瘦10kg的前提是花更多的时间来运动。那么这些时间从哪里来?肯定是从逛知乎/b站的时间中来。我要做好准备,新的一年要从资本手里夺回更多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太多垃圾信息进入到我的视线了。这合理吗?这不合理。不是每个人的时间都可以随意拿来挥霍。我明年就23岁了,早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生了,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年轻人的责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在保护祖国人民的健康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些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又红又专,但经历过疫情过后,我对世界的看法也着实发生了改变。
差不多快六年前,我在北京学习化学竞赛,如果让我仔细回忆一下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是哪一段,哪怕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会选择它。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那几天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人生的底层,让我有了和别人区别开来的底气。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天会在我心中的分量如此重,以至于过去了这么多年还念念不忘呢?大概有三点:
①那几天,我和共和国北方省份里最优秀的化竞学生们同处一个会议室,每天的朝夕相处,让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观察别人为何优秀。的确他们比我优秀很多,但真的就不可超越了吗?我当时心理是不这么认为的。因此那几天,有压力,也一样有无穷的动力。这种想法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那个时候,在我的心中,世界是线性的,只要我化学学的好,我就能上好大学,做出好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改变世界,可以跻身于人类伟大的灵魂中间。那个时候,我对政经不屑一顾,认为文史哲只是学不懂数理化的人聊以自慰的科目罢了。现在看起来,这思想确实略显单纯与幼稚,但却足够简单,简单到可以让人体验到热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在那几天争分夺秒的学习别人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这种经历是非常奇特的。
②每天晚上大概十点多之后,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我可以把一天的见闻和喜欢的女孩儿分享,这种感觉以前不曾有,以后也再没出现。我很感谢自己的人生中有这么一段时光,可以全心全意地两个人不设防地相处。这种感觉…简单又复杂,安全又危险,罕见而深刻。我短暂的人生中也遇到过一些人,经历过一些事,但确实也再没有如此惬意的时光了。从北京回来的时候,飞机罕见地延误了三个小时,降落的时候已经0点37分了。但没想到竟有人还在等着我。也是因为这段经历,我有了在起飞和降落时都告知某些人的习惯。虽然不出所料也没什么惊喜。
③再从一个长时间的周期来审视那段时光在我人生中的位置,我在中考之后的第二天就下载了一个倒计时的软件,每天都计算着离竞赛还有多少天。这种在中学阶段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数年的经历,现在看来,是我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个时候,因为热爱,不怕挑战,给自己设定目标,并最终拿到省一种种这些,让我明白了很多。也塑造了我今天的性格。而在北京的那一个星期,起到了承前启后,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然,那段经历之所以如此深刻,也是在失去了这一切后,我又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强烈的反差让人给过去的回忆戴上了一层美好的滤镜。
除此之外,有一项原因之前一直被我有意无意忽视的,是我对化学的热爱,其实是源自我对这世界的好奇。这份好奇在我高中给了我特别的回忆,也在我的大学期间给了我不少迷惑。我整个大学,一直都在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总被集体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但一直都得不到自己期望的回报?直到最近,当我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当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别人会和自己格格不入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对这个世界都充满好奇!正是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心,让我在中学时沉迷化学,让我在大学时明明学的是中医却很少对现代医学感到枯燥,让我开始对哲学感兴趣,让我在疫情期间开始了解政经史,让我爱上了古典音乐。原来我一个人孤独地走了这么久,并不是我在强求,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我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我想弄明白是什么支配着我的生活,我想弄明白我要去向何方。哪怕我现在已经告别课堂,甚至染上了不少烟火气,但这份好奇并没有被我丢掉。哪怕嘴上的负能量再多,但是我知道我依旧热爱着这个世界。就我的观察而言,这份好奇至少在学中医的群体里,是比较稀少的。我有理由认为这是我这些年和周围人感到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之前一直以为,活着开心就好这句话,仅仅是安慰那些失意的人的无心之言,所以当我发现,竟有许多人真的把此作为人生意义的时候,内心是充满震惊又无奈的。这种潜在的享乐主义,对于共和国的年轻人而言,是忽略了上一辈人做出的牺牲的。共和国的建设是一场接力跑,远远还没有到欧美国家那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时候。我们离屈辱的近代史才过去了多少年?我们离tpp、亚太再平衡过去了又多少年?贸易战很远吗?我们之所以能平安喜乐地成长为人,不是因为这世界充满善良,而是因为上一辈用鲜血铸成了新的长城。我们享受了和平与发展,也应该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义务才是。我不觉得中国人有所谓的原罪,但我却认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每一个同龄人,都背负着对上一代的债务。上一代是谁?是矗立在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朝鲜半岛上没有回来的志愿军,是在大漠中让蘑菇云绽放的两弹元勋,更是那些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绽放过青春的同胞。他们没享受到我们童年的种种便利,却在建设祖国的路上奉献了自己的花样年华。私以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新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上一辈做出的牺牲与奉献。这也是我不能接受开心就好的享乐主义的根本原因。
人生,到底是什么?我的人生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了,但是我依旧不知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个偶然还是命运的安排。仿佛我进入了一个游乐场,但我却不知道这张票到底有多大的代价。我也不知道,当我出来的时候,会不会存在无孔不入的摄像头,把我在游乐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记录下来,我更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个算法,把我这每一分每一秒的行为都进行系统评价,然后决定我的归属。这些问题,我过去没有找到答案,在可预期的未来,依旧没有。我能做的最愚笨也最稳妥的事,就是参考曾经以及现在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而做。
活着开心就好/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去想,这种行为,就好像在游乐场只玩旋转木马一样。倘若你的票是白捡来的,那也就算了。但如果不是呢?不知道你从游乐场出来的那一刻,会不会后悔呢?
如果真有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参与了人类的进程,那么它们到底是设计了人类,还是安排了人类?这个问题我很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但我还是鼓起勇气,选择在此时此刻把它写下来。

7月的时候,我把自己微信的个签从“逻辑 内省 好奇 善良”改成了“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这后一句话,看上去有点无奈,有点消极,但反过来想,又多了几分豁达。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真的很少。有时候该放手,不如就放手吧。这些年,没做好的事有很多,错过的也很多,遗憾也有一些,从一开始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到逐渐沉沦,再到不甘奋起,再到心灰意冷,再到接受现实,再到期待明天,虽然大学只有四年,但我却觉得我活的不止四年。我的情感,我的欲望,在这四年,被放大了好多倍,但我的能力却没有增长的这么快。这个时候,活着就很容易变成一件痛苦的事。这种痛苦又倒逼我去反思,去提高,形成一个负反馈。虽然我的目标,最后都没有达成几个,但你要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好像也不能说完全错了。就在这机缘巧合下,我最终选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自己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又即将步入正轨。但总有一天,我也会需要别人,那个时候,我又该怎么办呢?所以想来想去,自己还是需要做出一些世俗的成绩,让更多人关注到我,才会有机会抹除这个潜在的风险。

所以,2021 进取吧。
——cabins,2020-12-29于即将离开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