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报怨以德,以直报怨

近些年来,医闹事件屡见不鲜,那一次看了不让人想去把医闹者家的窗户给砸了。
曾经有一位陶勇医生,被医闹者袭击后重伤,当他被人问是否会原谅医闹者的时候,
他说:“不会”。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去说什么“以德报怨”(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以德报怨吧),陶勇医生的回答是一个符合情理、符合正常人思维的回答。《论语》中就有这么一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位置改动)。
孔子认为,公道才是打倒邪恶的唯一法宝,对于仇恨我们要用公道来对待他们,对于给予他人德的人,我们也要用德来报答他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只有感情的灵长类智慧生命体,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我就就不相信你的第一反应不是问候ta全家,而是搞什么“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是人们经过理性思考后才做出的决定。可就算你理性思考后,做出了“以德报怨”的决定,你以为“怨”这么好“报”?你当“怨”是发票呐?!那你把人类想得也太单纯了点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直报怨”,用公道战胜一切,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怨”而生“怨”(这个很难),“德”是属于那些有“德”之人的。
但道家的老子却认为,人们应该做到“报怨以德”,可这并不与儒家的“以直报怨”相矛盾,反而是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老子认为,我们不能把“小”看成“不大”,把“少”看成“不多”,就是说我们不能轻视事物发展的萌芽阶段,这种阶段分为两种层面:
第一,坏事的萌芽阶段。
第二,好事的积累阶段。
“报怨以德”在这里说的就是“坏事的萌芽阶段”,即“防微杜渐”。我们要在“怨”才刚刚出现,还不至于爆发的时候就有以“德”来“消解”它,强调的是事前的感化作用,而儒家的“以直报怨”则强调事后的强制作用。所以,二者并不矛盾,只不过是两个相互承接的阶段罢了。
总之,在这一方面,老子想得比孔子要更深些、更本质些,这也是为什么说道家的“无为教化”比儒家的“以德教化”更为深刻且有效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