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14)——理解声像和声相 m/s l/r l=r
说起扬声器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是大如机箱的2U音响

还是小如手机扬声器的厘米单元

亦或是老式用磁头的唱片机

这些在泛指上都属于扬声器,但却有有个共同点,
一个扬声器只能输出一个单声道(mono)信号
而如果需要获得一个L+R的立体声(stereo)
则至少需要2个扬声器单元来实现,既,2个音箱,或者一副耳机
1.那为什么同样一个声音,会有单声道和立体声的区别那?
哈斯效应
哈斯效应是指反射声相对于直达声的延迟时间对语言可懂度的效应。短的延迟时间,反射声会增加直达声的响度,长的延迟时间导致可懂度降低,其间有个"临界延迟差",它与反射声的强度、声源的频谱以及所在空间的混响时间有关。
斯(Haas)通过实验表明:两个同声源的声波若到达听音者的时间差Δt在5~35ms以内,人无法区分两个声 源,给人以方位听感的只是前导声(超前的声源),滞后声好似并不存在;若延迟时间Δt在35~50ms时,人耳开始感知滞后声源的存在,但听感做辨别的方位仍是前导声源;若时间差Δt>50ms时,人耳便能分辨出前导声与滞后声源的方位,即通常能听到清晰的回声。哈斯对双声源的不同延时给人耳听感反映的这一描述,称为哈斯效应。这种效应有助于建立立体声的听音环境。
立体声源于双声道的原理,立体声不算和双声道一个概念,但是是因果关系。


我们先理解
(1)L=lift =左声道 (3)S=side=L+R-mid=旁侧通道
(2)R=right=右声道 (4)M=mid=L+R-sid=中央通道
也就是说得出 了
整体音频像位的概念
因为相位抵消和心理听感效应
相位抵消:两个相位差90-180同样频率的波相撞后的现象
心理听感:人潜意识习惯用不同耳朵来理解高低音的规律,(和惯用手,主导思维大脑有关,换句话说左右撇子不一样)
但因为据统计80%的人都是右撇子,可以理解的就是,现代的商业音乐基本高低音乐器的摆位都是遵循右撇子听觉习惯摆放的

左右声道的混合在物理上不代表增加了听感,反而,因为左右声道不同的互相声染,越是大编制,大混响的作品甚至电影片段,中间的声道越是不那么“纯粹”

那为什么一个音频的增益量和混响大小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一个声音的“远近”产生错觉那?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指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在运动的波源后面,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恒星光谱线的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当观察者移动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多普勒当时没有用实验验证、几年后有人请一队小号手在平板车上演奏,再请训练有素的音乐家用耳朵来辨别音调的变化,以验证该效应。假设原有波源的波长为λ,波速为c,观察者移动速度为v:
当观察者走近波源时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v)/λ,如果观察者远离波源,则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c-v)/λ。
也就是混缩音频的时候我们常说的“立体感”,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个声音本身的湿度,换句话说
p;s:如果你主观觉得一个声音太过靠前或太过靠后,可以考虑它是不是整体存在非常多的混响量或增益是否足够来手动调整。
总结说点啥
不同人对于声音远近的理解及动态大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带来听感的源泉却是非常科学的概念,那么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