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宝莉风格学习笔记】解开“记忆原理”之谜

写在前面欢迎阅读本文(✪ω✪)!!!
因为作者是小马迷,因此喜欢用小马的风格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笔记,这个系列希望大家喜欢啦(๑>ڡ<)☆!
本文逻辑顺序:①故事背景和记忆误区;②记忆原理;重点在于梳理记忆原理,方法穿插其中。
话不多说,放本文思维导图啦!

一:有关记忆的误区(我不讲记忆,我只会教你盖房子(^_−)☆)
熟悉的流程——每次在友谊学院遇到问题,都会去找辅导员星光姐姐。
“我真的记不住这些配方,天哪,补考的时候,斯内普老师的魔药瓶都快被我用完了!(《哈利波特》梗( ̄▽ ̄)/)!”
“你一直记性不太好嘛?”星光姐姐问道。
“嗯。。。我经常在课上哭出来。”
“为什么哭?”
“被自己蠢哭。”
“哈哈,探测太可爱了!”星光姐姐的茶水成了小喷泉,她擦拭了一会儿,开始了讲述。
记忆不等于记忆术。探测,你可能会羡慕石灰的男友,能够营造庞大的记忆宫殿,一字不差的复述整本书的内容,可是这不是与学习有关的记忆。
星光姐姐接着告诉我,“记忆就像盖房子,知识是砖头,死记硬背、一字不差就好像把一堆砖头东一块西一块堆起来,一推就倒。而如果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像砌成一堵墙,怎么推也结实得很。
我们希望住进自己梦想的房子,因此你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的含义,背过就行,就像随便搭个鲁滨逊的窝棚给自己住,天天漏雨的感觉可真不好。”
笔记1如下,请收好哦(^_−)☆!

二:记忆模型(我不讲记忆,我只会讲做汤ヾ(๑╹◡╹)ノ")
窗户外面,外面的同学已经很少了。
听了一下午,感觉这部分有点难啊!我脸上写满了“救救孩子”的痛苦。
嗯。。。不如我们换个方法来理解。要不要听听做汤的故事?
你一定很奇怪,记忆和做汤有什么关系呢?听完你就知道啦!
第一步:准备做汤的材料(感觉登记)
在超市里,看到那么多食材的名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会看到它们的色、香、味,注意到价格。这就是感觉登记,也是记忆的第一个阶段。
感觉登记就像做汤的第一步,你看到了一大堆材料,但是还没有开始动脑思考。
第二步:选择食材(注意)
甲: 我要吃玉米,啊啊啊啊吃不到玉米我要死了!!!!
乙:玉米有什么好吃的,土豆不香吗?番茄不香吗?
你当然很能够理解这种感觉,不同小马的口味不一样。因此他们会有选择性的拿出一些食材,这个就是“注意”。我们会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上,所以一堂课下来,不同学生的听课是完全不同的。
敲黑板,重点来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选择食材才能吃得最健康呢?总不能正减着肥去做个香甜的奶油栗子蘑菇汤吧。
“星光姐姐,我想起了我的学霸同桌。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上课时就记一些很简单的内容,然后记得还比我熟练。”我脱口而出。
“探测,这不一定是天赋。你也许是把注意力放错了位置。”
我很困惑:“记笔记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你瞧,星光姐姐,我这份笔记又详细,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标记,以后复习很方便啊!”
星光姐姐笑了。
“没错,以后复习确实方便。但是,你把注意力全部分配在了‘我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全部记住’上,而不是知识是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个地方,这个知识该怎么应用上。结果,你不能全部记住,大脑就不得不服从你的想法,转而记住你把笔记记到了那里。”
(听到这里,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没有躺枪ヾ(๑╹◡╹)ノ?其实这个叫做“谷歌效应”,当我们过分强调一字不差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转而在浏览器上收藏这个页面,这也是收藏夹常年吃灰的重要原因(๑╹◡╹)ノ!)
第三步:设计食谱,准备煮汤啦!(短时记忆)
你当然不会傻到把食材随便乱堆就做一锅黑暗料理,你会寻找食材之间的最适合你口味的搭配。比如你会把紫菜、鸡蛋、香菜(嗯。。。我会放啦)、盐等等设计成一个食谱,组合起来,煮一碗汤。
这个过程在学习上叫做组块。我们大脑记忆新东西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起来(例如那句著名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就是用简洁的口诀把十几个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组成一块)。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好的组块方式能够压缩知识量,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组块后的知识会变成“短时记忆”,能够维持几十分钟甚至更多。
四:冷藏保鲜 (长时记忆 / 永久记忆)
汤做好了,可是暂时不喝(暂时不考试)。那么你当然会先放进冰箱里。
但是,如果好几天不喝,汤就坏了,那怎么办呢?我们的大脑是个蹩脚的厨子,他的选择是再做一份,这一次会加一点防腐剂。(复习之后,印象会更加深刻)
又过了一阵子,汤又坏了。于是把它拿出来再做一份,加更多的防腐剂(黑心厂家),当然,更好的方法是改良配方,加一些魔法材料,比如把复杂的内容拆解成简单好记的几块,用关键字词代替整个句子,画思维导图或模型图,或者使用费曼学习法这样的记忆策略。但是记忆术往往不靠谱,因为只有建立知识联系,才能帮助永久记忆形成。
重复把汤这样回锅多次,改良配方后。恭喜你煮出来了一锅很难变质的神奇魔法汤!

下期预告:①遗忘原理(本文续篇)②记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