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专《Midnights》和Taylor Swift的创作困局

2022-10-21 20:59 作者:velvtred  | 我要投稿

专辑评价

通常来讲,Taylor Swift这种级别的歌手,是不太需要担心“糊”这件事的。她深谙职业生涯的运营之道,保持了十多年的长红,她的声音和音乐早已化为一代人的基因,只待新歌发行便会被重新唤起。不论新专辑怎么样,总会有一大群人的肢体和心理被触动,不由自主。于是,当10月21号,她发行专辑《Midnights》时,不出意外仍会有不少人喜欢,也自然会有一大群叫衰的人,但后者对她这种专辑畅销与否关系不大。更何况这张专辑融合了她前几张专辑的所有色彩。

从音乐层面来讲,专辑主要由Taylor Swift和多年的好伙伴Jack Antonoff两人写就绝大部分的曲目。当我知道这张专辑中Jack有如此大的创作比重时,我的担心是多过期待的。毕竟从2014年开始,他给欧美圈顶流女歌手们制作的专辑中粉丝神作频出,又在多年的消耗下逐渐走上模式化的江郎才尽道路,从惊艳到贫乏。

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出乎意料。专辑还是熟悉的配方,你可以听到标志性的Taylor和Jack联手打造的合成器流行,也有民谣姐妹专留下的旋律和唱腔,还能略微听到些早年村专里有的纯净情愫。专辑开场曲我仍是不由自主地被带进她的世界中,因为我实在熟悉,并习惯在第一时间被打开,潜入音乐之中。到了第3首《Anti-hero》,她的vocal有些小惊艳到我,也有难得的灵动与激情。但专辑在这之后仍是进入到了过往曲风的大杂烩和精细化,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而在人声层面,如果说重录的表现可以解释为岁月的痕迹与过往歌曲的气质或多或少的不适配,那么唱着新歌还能沙哑、又紧又干近乎失声,修音也救不了的情况下,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

在3am版本中,有几首和Dessner合写并共同制作的歌曲,比起其他歌曲要好些,但仍然弥补不了上述的窘境。

转型之路

Taylor Swift是同代最优秀的词曲创作者之一,不论她是否是独立创作。她的转型也是令人称道的。实际上很少有人去谈及她的转型身处在怎样的大背景里。简单来讲,从10s开始的独立涌入主流的热潮,让她的音乐也在这段时间得到洗涤。比起转型到流行,她的转型还有一条线是独立摇滚化,《Red》这张专辑有相当比重的独立摇滚气息,就连Snow Patrol的主唱都被她拉了进来。而和她合作许久的Jack Antonoff,最早是乐队fun.的,乐队解散后单干,还组了个乐队叫Bleachers。所以Taylor Swift的转型不能只看Max Martin等流行制作人的作品,更重要的还是相当比重的独立音乐人进入到她的音乐中来。如果流行化让她的商业成绩能够延续和进一步喷发,那么独立摇滚化则让她的音乐有了新的基底。

我曾多次提及到Taylor Swift在转入流行后面临的写作困境。《Lover》时期,我曾提过她让我担心的几个点:

让我很开心且惊喜的是,在2020年,她空降了专辑《folklore》。这张专辑她和独立流行音乐人Aaron Dessner(来自乐队The National)和Justin Vernon(通常以Bon Iver的名义活动)合作,于是她开发出新的写作技能,不论是歌词内容像更轻巧的teen romance转变,还是歌曲氛围、曲调撰写和乐器使用都有了深入的进步。她再次从独立音乐这里开了一波血。比起上次的热潮涌动,这次则是她主动挖掘并反哺独立界。

不过,如果和《evermore》对比,《folklore》这里取得的进步或多或少存在假象,因为合作写歌的确会存在分工,而和Taylor Swift转型到流行一样,她最开始的写作是非常放权给新制作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够很顺利的转型,她能在细微处保留自己的特色的同时允许制作人将她的音乐重新洗涤。

《folklore》的许多素材来自于Dessner和Vernon两人的合作乐队Big Red Machine(不是Taylor原来唱片公司的名字,那个叫Big Machine)正在准备的第2张专辑,所以尽管在credits中主要是Taylor和Dessner的名字,但专辑也或多或少带着Vernon的气质。The National的音乐是沉郁的另类流行(近年,早年不是),Bon Iver的是绵长飘渺的电子乐与艺术流行,而Vernon和后摇乐队Collections of Colonies of Bees组成的Volcano Choir则将他的沉郁和黏浊洗涤,呈现山河清明之感。这样的声音在《folklore》中得到了充分施展,而Taylor特具的纤细和巧思则让这张专辑充满个人色彩。

如果《folklore》是老师带着走,那么《evermore》就是Taylor开始自己写,于是这张专辑你可以听到更多的大杂烩,疏松慵懒的氛围和碎片化的写作形式,这是Taylor自己在做音乐的例证,而Dessner则是在给她打基底,所以远不如主要由Dessner等人主导的音乐更为流畅,但好歹成品不错,而且这是她的远见,她需要突破。

Volcano Choir的第2张专辑《Repave》

民谣专之后便是轰轰烈烈的重录专宣发,目前已发的两张专辑在人声和母带混响上有硬伤,或许是Taylor日益退化的嗓音和疫情多地录制而拼接带来的后果。除开弃曲这种并不能代表创作水平却还打单圈钱的作品,我想单独讲一下《All Too Well》这首歌。这首歌一直是粉丝中封神的存在,它的情感推进和意象蒙太奇始终令人称道,而朴素的乐器安排更让人窥见过去那个纯粹的歌曲写作时代,因而被捧上神位。

这首歌有个传说的10分钟版,实际上是一次乐队彩排时特别沮丧的她边写边唱乐队跟着伴奏起来的版本,所以不存在一个写好的10分钟版,而是一开始就只是一个10分钟的素材库,经过她巧夺天工地组织,成为一连串的珠玉。所以这次的10分钟版,是最近的原创之作。这首歌你可以听到许多奇怪的地方,最突出的莫过于red时期的旋律和民谣时期的旋律穿插在一起,显得很撕裂,而Taylor在这首歌里也和当年那个怀着对过往的浓浓思念却又故作坚强、单纯美好的形象想去甚远,倒是多了很多ugly和歇斯底里的一面,“made me want to die”这种歌词和后面的“I still remember the first fall of snow/And how it glistened as it fell”倒是给人一种奇特的病娇感,写作水平层次不齐。她这个时期的炒作行为也让我没有太多好感。

当下困局

在她进入流行后,新的写作模式并不能很好的支撑她写出很好的歌,尤其是她变成了一个听着伴奏带想碎片化而非早年流畅hook的被动者后,而她赖以成名的teen romance由于年岁的变化和心境的更替变得不再适合现在的她,因此她寻求突破是必然的。另类流行给她开了一波新的血,但现在看来这波血也要干了。

而在她最赖以称道的故事写作上,她已然没有什么特别新的东西可讲了。若还是另类流行的路线上走下去,《Carolina》十分乏味,展现出黯淡的前景,远不及Laura Marling等人的写作和演唱来的驾轻就熟,更不用说和Joni Mitchell等前辈相比。她的人生阅历和文化沉淀远远不够,所有能用的素材在她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基本开发遍了。她也想走一个“议题化”的道路,但她的形象和阅历驾驭不了。而现在,她通过重录也莫名其妙地开启了和old Taylor合作找突破的道路(开玩笑)。

在这种情况下,她还和Jack合作,这个困局就更难走了。不知是不是两张专辑发行间隔时间较近且都是Jack制作的,The 1975的《Being Funny in a Foreign Language》和这张居然有些类似的地方,甚至专辑中几首合成器比较重、曲调比较丰富的歌,比如《Anti-hero》我完全可以想象Matty Healy来唱。

Taylor Swift已经是美国流行音乐史上极其成功的艺人了,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像她这样能够长红十几年、稳步转型不断求变并保持住相当的粉丝base的,但她身上的危机仍是不小的。我也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否会拖累她到连人气都救不回来的程度。不管如何,《Midnights》仍是一张不错的专辑,不论你对她期望如何,这张专辑整体水平都在这里。


新专《Midnights》和Taylor Swift的创作困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