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摄影器材推荐



























某些最出色的街拍作品可能只是用老旧的35mm旁轴相机,甚至手机拍摄出来的;完成一个拍摄真的不需要携带大量的镜头和配件;用一台相机一个镜头进行拍摄,多次练习后,可以快速和下意识的拍摄,不用看取景器。
一、机身
我们来看看常用机身。一种是单反相机,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同学,用的多;还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同学在用微单;卡片机基本上没有人用了,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最后一个就是手机,百分之五的人,包括我也会用手机拍摄。

















这是拍摄的蛇口渔人码头,专门去记录在这个特区城市里,在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蛇口有一个这样的码头,有一群这样的挑夫,生活艰苦,干着最原始的苦力活,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很多痕迹。这些渔民生活在渔船上,如果不看这些照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深圳有这样一个地方。
你会发现,哪怕他们做的苦力活,可能工资也不高,但你会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也有幸福感。这个是我看到了,想表达的东西。
这个照片有意思。疫情期间,商家还是得存活下来,两个摄影师在给一个小模特拍照,小模特的妈妈在旁边引导她,正好旁边经过一个大叔,他的视线引导着我们看向主人。主题上去引导我们。
二、镜头
• 定焦镜头:28mm、35mm、50mm
• 变焦镜头:街拍中不太合适。体积太大,外形笨重,更吸引人瞩目。
• 街拍的关键是速度,所以要时刻准备捕捉“决定性瞬间”,用喜欢的镜头练习盲拍,做到你可以在不看取景器的情况下,对想要拍摄的画面范围以及为了得到理想构图需要摆放的角度了如指掌。
我们要练习经常拿着一个镜头去拍摄,不要拿太多。起码有一个镜头是你用的最多最拿手的,保证它拍了一万张到十万张照片,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标准:不用拍就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构图,拍得到或拍不到哪里,这个叫镜头感,在街拍里非常重要,决定了我们盲拍的速度、角度,还有画面的质量
老师用14mm的镜头拍摄,尼康14-24镜头,超广角,场景特别丰富
老师用35mm的镜头拍摄
三、焦距
















• 街拍摄影更注重叙事性,所以背景意味着一切。如果将任何有趣或相关的背景排除在构图之外,仅仅使用300mm镜头从远处拍摄可爱的头部特写,那毫无意义。
• 观众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主角挥手的对象是谁?他在笑什么?我们知道这些的唯一途径就是背景环境。
• 街拍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薇薇安·迈尔和玛莎·库伯的作品焦距都是在24mm-35mm之间的广角镜头来实现的。
我们来看,70-200mm比35mm更适合拍人文吗?它确实更加方便我们拍一些“见不得人”的,更加真实的画面,也就是所谓的“偷拍”。我遇到的每一个学员,在学街拍摄影时,他们都会以“偷拍”的形式,70-200mm,远远的去拍摄,基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几乎可以肯定的说70-200mm比35mm更适合拍人文。
我们知道常规意义的人文作品,能通过照片读出背后的故事。如果一幅人文作品需要配合一篇长达两千字的作文来进行说明,很遗憾,这样的人文作品不及格。
长焦镜头因其过长的焦距,经常会将背景过度虚化,过滤掉周边起到衬托故事性作用的事物。这样的作品不是人文,而是人像。(长焦特写可以通过组照的形式,拍不同的事物表达一个主题来进行弥补。)


















这张是35mm焦距拍的画面。如果用长焦镜头去拍这个男人的特写,你可能无法知道他在闯红灯,你只能看到一个人冲你跑过来的特写画面,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法去讲这个故事。
街拍摄影大师作品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2019),出生于瑞士,美国摄影师。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而这一切距他离开自己的祖国瑞士只有11年。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
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1926-2009),出生于美国纽约,业余街头摄影师、家庭保姆。一生拍摄超过10万张照片。2007年,芝加哥当地历史学家约翰·马鲁夫发现了她的大量底片并开始整理,此后她的作品登上美国以至意大利、阿根廷和英国等地的报纸。
玛莎·库珀(Martha Cooper),美国摄影师,50年间遍布全球捕捉街头艺术的魔力。对她来说,相机不仅仅是制造、产生美学意义上图像的工具,而是更多:相机承受着对那些瞬间和地点的洞察,街头、艺术和文化,这是街头文化艺术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