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平等交换”说,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2023-10-15 07:55 作者:qdlf888  | 我要投稿

综述

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观点,称为“不平等交换”说,它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曲解和误读。本文旨在澄清这一错误观念,并探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解。

 

首先,“不平等交换”说在理论上存在严重问题。它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应该具有国际统一的标准,而忽略了劳动力在国际间无法自由流动的现实。实际上,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的范围则是由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所决定。因此,只要劳动力在国际上不流动,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就不具备国际性标准。

 

其次,“不平等交换”说忽略了国际贸易中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价值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价值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为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临时性的超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商品生产国国内的劳动力价值并不会高于该国国内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样,商品进口国国内的劳动力价值也不会高于该国国内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然而,“不平等交换”说的支持者,如伊曼纽尔和阿明等人,他们否认在劳动力无法流动的条件下,决定商品价值的市场和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往往是不同的市场。他们违背了生产价格机制的前提条件,把生产价格差异所必然导致的非等量劳动交换看成是发达国家剥削第三世界的源泉。这种做法实际上掩盖了产生超额利润的真正机制在于帝国资本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综上所述,“不平等交换”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它否认了劳动力无法流动条件下决定商品价值的市场和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往往是不同的市场。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也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避免被“不平等交换”说所误导,从而更好地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导论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国际贸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型是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框架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贸易国之间劳动力价值差异、贸易比例、生活水平和利润率平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揭示资产阶级如何通过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获得超额利润,并说明国际贸易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绝对生活水平,以及如何批驳“不平等交换”这种伪马克思主义学说。

 

首先,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模型中,国家间通过贸易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贸易国之间的劳动力价值差异起着关键作用。

 

贸易国之间劳动力价值差异主要源于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劳动力价值普遍较高,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技能水平高,而且有着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较低,因为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往往缺乏技能和经验,而且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这种劳动力价值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比例和利润率。

 

贸易比例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为优越,因为它们的产业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产品附加值高。这使得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国际贸易并不仅仅关注贸易比例。生活水平和利润率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型中,随着贸易的开展,生活水平和利润率呈现出平均化的趋势。

 

一方面,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换取到发展中国家的低价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一步提高了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对利润率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剥削工人来获取利润。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资产阶级可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然而,国际贸易并不仅仅是在资源、技术和市场垄断条件下运行的。即使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达到压低各国劳动力价值、加重对劳动力的剥削、扩大各国失业人口的目的。这是因为国际贸易使得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和竞争,从而使得劳动力的价值更加真实和公平。

 

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还可以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来提高劳动力的绝对生活水平。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剩余价值率。同时,国际贸易也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使得资产阶级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绝对生活水平。

 

然而,这种提高并不是平等的。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技术、资本和管理等优势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可以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获得一定收益,但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导致了“不平等交换”现象的出现。

 

事实上,“不平等交换”并不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一种伪马克思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地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却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国际贸易在总体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为提高全球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全面认识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型的作用和局限,正确看待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了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前言

今天要讲的是社会帝国主义者试图制造各国工人阶级的对立的问题。他们谴责列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但是实质上他们是在为帝国争霸提供炮灰,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他们鼓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高工资、高福利是帝国用不平等交换剥削第三世界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收买帝国工人阶级的结果,把剥削的主体由帝国垄断资本偷换成列强的工人阶级,并依此敌视近来越来越高涨的欧美各国的工人运动。他们生怕身边打工人效仿,阻碍帝国争霸的进程,不遗余力地破坏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他们用不平等交换说来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了剥削的真实机制。这些考茨基主义的孝子贤孙们,与民间右派入关学如出一辙,把工人阶级反抗残酷剥削的怒火从直接压榨自己的垄断资本集团转向争霸的其他列强。他们宣扬本国一旦崛起入关成为帝国,打工人也可以跟着沾光,以此鼓励各国无产阶级为帝国争霸相互残杀。

 

通过阐述国际贸易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规律,可以认清垄断资本压榨世界各国工人阶级获得超额利润的具体渠道,以便识破这种披着马列外衣的不平等交换说。

 

就像中心外围论一样,以国家为单位的入关学说是从流通视角,而非生产视角来分析国际贸易,所以它回避了垄断资产阶级是如何在生产领域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的,掩盖了国际贸易中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的真正去向,隐瞒了中国沿海出口贸易暴发户崛起的机制。因此,不平等交换说实际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原先提出不平等交换说的学者,比如A伊曼纽尔和继承者萨米尔阿明等人,是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站在第三世界一方,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进步学者。但是他们又都在很多地方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的世界是帝国主义时代,虽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但是其本质和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要解决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以适应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浅谈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深入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经济体系中商品交换、价值创造以及剩余价值来源的基础。这一理论由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并被广泛接受为解释经济现象的重要框架。

 

首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这个观点强调的是,无论是高效生产者还是低效生产者,他们生产的产品价值并不取决于生产效率,而是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就意味着,在不存在垄断的市场上,一个商品只有一个价值,这个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其次,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是一个道德尺度,但用它来分析国际贸易并不科学。因为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同一商品的生产效率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价值的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也不同,因此,国际贸易中的交换并不是等量劳动的交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效生产者“剥削”了低效生产者。相反,在一个没有垄断的市场中,商品交换是按照等量劳动时间来交换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高效生产者还是低效生产者,他们交换同样价值的商品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是一样的。因此,高效生产者并没有通过“剥削”低效生产者来获取额外的财富。

 

那么,为什么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呢?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在一天的劳动时间内,一个劳动力可以创造1000元的价值,但是这个劳动力的价值是500元,那么剩余价值就是500元。这个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平均日消耗之间的差额。

 

在没有垄断的条件下,一个国内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当工人向企业出卖劳动力时,企业主所获得的平均净产值是1000元,而维持一个劳动力生存和繁衍的平均日消耗是500元时,老板就能够获取500元的剩余价值。

 

而在国际贸易中,当一个国家的商品与另一个国家的商品进行交换时,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同样价值的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不同,那么在交换时就会出现非等量劳动的交换。例如,一个国家生产一吨玉米需要一个月的劳动时间,而另一个国家生产同样价值的玉米只需要一天的劳动时间。如果这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交换,那么效率高的国家的玉米与效率低的国家的服装进行交换时,效率高的国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比效率低的国家多。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并非是由于所谓的“不平等交换”,而是由于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平均日消耗之间的差额所导致的。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我们理解经济体系中商品交换、价值创造以及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为我们揭示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 生产价格机制必然导致非等量劳动交换

在某个国家,高效的生产者往往依赖于高效的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所谓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将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生产之间的非等量劳动交换视为剥削的交换。然而,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意味着商品价值相等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必须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因此等量价格产品的交换既不是等量价值的交换,也不是等量活劳动的交换。马克思称这种由利润平均化导致的价格为生产价格。

 

以国内蔬菜和主粮交换为例,在机械化以前,几斤蔬菜可以换一斤粮食,而现在则是几斤粮食换一斤蔬菜。与粮食相比,蔬菜的价格上涨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呢?如果没有资本对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垄断,离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谈论所谓“贸易条件”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主粮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远大于蔬菜生产。相对而言,主粮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而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两者之间的交换就不可能是等量劳动的交换。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价格必须高于其价值,否则就无法获得与劳动密集型生产相当的利润。这里并不存在资本密集型资本对劳动密集型资本的“剥削”,甚至连超额利润都没有。然而,“不平等交换”理论认为,即便蔬菜价格相对于粮食有所上涨,生产粮食的老板仍然剥削了生产蔬菜的老板,因为两者等量价格的交换并非等量劳动的交换。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考察两类农作物劳动生产率非同步变化对价值和价格的影响。我们将每日的总产出划分为固定资产(物化劳动)、工资(劳动力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这三部分。每日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即净产值)是由工资和利润组成,并不包括物化劳动,因为后者的价值仅仅是转移到总产值那里的。

 

无论是生产蔬菜还是生产主粮的资本家,他们看待生产性投资总是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生产资料上的投资,如原材料、生产工具、设备、种子和土地等等物化了的劳动;另一方面是在劳动力上的投资,即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两者的组合是成本。产业资本家的利润是刨除这些成本以后的剩余。

 

假设在没有机械化以前,500斤蔬菜与100斤主粮包含了同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此时劳动力价值是净产出的50%,并且固定资产(固资)份额在机械化以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占净产出的1%),那么资本密集度等同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即利润占成本或投资的比例,而投资由固资和工资组成)都是(250/255=50/51=)98%。

 

有了机械化以后,假如1000斤的蔬菜与5000斤的主粮都需要花费一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主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比蔬菜的要大的多。原来同等的利润率就不可维持。如果机械化以后工人的实物工资没有变,那么无论是生产蔬菜还是主粮的老板,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利润率。假设机械化以后一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即1天=10小时=1天(24小时),一天的社会总产值为500斤蔬菜+100斤主粮=600斤粮食=60元(即6元/斤),一天的总成本为5元/斤×500斤=250元+1元/斤×100斤=350元(即3.5元/斤),一天的净产值为60元-3.5元/斤×500斤=5元/斤×100斤=50元(即0.5元/斤),一天的利润为60元-3.5元/斤×600斤=5元/斤×100斤=5元(即2.5元/斤),则机械化的利润率为5÷3.5≈1.43%。因此,机械化的利润率为1.43%<98%。

 

 

 

 

 

三、 劳动生产率差异必然导致非等量劳动交换

 

根据前文,以下是针对关键词和内容撰写的一篇文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交换和比较优势是国际经济中不可避免的两个概念。然而,一些人认为,由于技术和资源垄断的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高效与低效生产的交换不可能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同样地,不同劳动生产率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可能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因此,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往往是由于技术和资源垄断的结果。一些国家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和资源,因此能够生产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些国家因此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打破技术和资源的垄断,改变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有可能改变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

 

例如,美国在墨西哥北部出口加工区建立了大量血汗工厂,生产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暴利直接源于美国与墨西哥两国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工资差异主要是由维持工人阶级再生产水平决定的,而工人阶级再生产水平又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方方面面的、整体的、综合的,而非某个具体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门来看,资本密集型的国家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相对高,劳动生产率相对高。这样的国家生产中间品所依赖的资本家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一国几乎每个产品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中间品,作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材料或生产工具,因而在一个产业链的全部生产过程中,越是靠后的产品,作为生产这个产品的资本家,他所依靠的资本密集度就有可能越高。因此,一国的资本密集度其实就是该国产业链的长度或生产中间品劳动力的占比。

 

然而,如果把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同最终产品之间资本密集度的差异基本上是整个产业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这种资本密集度的差异在国家之间就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来论证比较优势和不等量劳动交换的问题。假设玉米和服装是两个代表性产品,分别由农工和服装厂工人生产。由于美国拥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高超的机械化程度,假设美国农工日均产10吨玉米,服装厂工人日均产100件服装。而由于相对贫瘠的自然条件和简陋的劳动工具,假设墨西哥农工日均产0.1吨玉米,服装厂工人日均产10件服装。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美国在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墨西哥的100倍,在服装生产上是10倍。

美国一个劳动日可以生产的10吨玉米可以换取墨西哥50个劳动日生产的500件服装。

美国通过贸易获得了墨西哥49个劳动日的产品(490件服装),即49个“财富”转移到了美国。

 

因此,按照所谓“不平等交换”的计算方法,美国一个劳动日换取了墨西哥50个劳动日的产品,或49个劳动日的“财富”转移到了美国。但是无论100件服装或10吨玉米在墨西哥需要花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美国仅仅需要花费1个劳动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贸易的结果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但是通过贸易和比较优势的交换,可以实现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这对于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是有利的。

 

结论

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国际贸易就可能导致利润率的提高,同时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加重失业,提高打工人的生活水平。

按照以国家而非资本集团为单位的“不平等交换”说,国际贸易是不平等的,这种分析框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使用的理论框架。

贸易使得美国工人在服装上的消费由20件提高到无论是51.6还是200件,多出的服装如果不是用于生产,就不会有利润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同样,如果贸易使得墨西哥工人在玉米上的消费由0.03吨提高到无论是0.12吨或0.37吨,多出的玉米如果不是用于生产,也不会有利润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创造的,而非通过交换产生。贸易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它只是价值实现的渠道而已。

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力价值的评估取决于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包括生儿育女、赡养老人、衣食住行、教育和卫生等的费用。如果这一揽子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贸易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在短期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以上结论表明,国际贸易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认为贸易会导致劳动力价值的提高或降低。同时,也需要考虑到阶级分析、生产资料占有和资源分配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不平等交换”说,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