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把什么样的枪——从AR发展历程思考国内步枪
之前我们已经论证了多个枪的子系统——子弹、枪管,现在让我们谈谈枪的总体设计。
自从火器诞生以来,衡量一把步枪就有几个延续至今的指标:射程、精度、寿命、可靠性和最关键的,成本和生产技术要求。由于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军队经费水平不同,因此要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下,以现有或者可以获得的生产技术生产一把在射程、精度、可靠性和寿命符合国家军队定位的步枪,就是一个国家兵器工业部门最重要的事情。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AR系列枪族的发展历史,美国军队的步兵武器选择理念的改变,以及它衍生出的大量衍生型的优劣势,来分析一下,如今的中国在枪械研发时,应当走什么样子的路线。
时间推回到1950年代,在朝鲜战争时,美国侵略军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二战时代的M1加兰德式步枪、M1903春田式狙击步枪和M1卡宾枪和BAR自动步枪,而他们最大的假想敌苏联,已经在1953年代广泛采用了AK-47步枪。不过由于苏联信息闭塞,一直到1956年匈牙利危机,欧洲人才明白苏联已经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全自动武器,并且出口给了东方阵营诸国。由于冷战双方剑拔弩张,加之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的野心,因此,美国也在5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全自动步枪计划,同时以北约盟主身份强制要求欧洲诸国立即废弃旧有的步枪口径,统一转为7.62*51 M80弹。
7.62*51 NATO是一种来自于.30-06弹的子弹,其体积比旧的30-06略小,但威力基本持平,和欧洲原有的德国7.92*57毛瑟,英国.303R基本上是同等级的武器。但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欧洲人并不认同应当采用这种子弹作为统一的北约弹药,大部分人认为德国人的STG44创立的7.92*33中间威力弹药更加适合现代的步兵子弹,因为它后坐力低,容易连发,而且足以应付400米内的作战——这是肉眼作战的极限射程(见上一篇中间威力弹药)。

为此,在美国提出7.62*51作为统一军用弹药之前,欧洲人大部分已经有了自己的中间威力弹药计划,典型的就是英国EM-1步枪。


虽然欧洲人强烈抵触美国守旧的全威力弹药计划,但是毕竟美国是“盟主”,其话语权不容他人反驳,因此很快7.62*51成了全欧洲的通用子弹,而美国自己的自动步枪T44也成功入选下一代自动步枪,即是大名鼎鼎的M14。该枪由M1加兰德设计师加兰德设计,老牌的春田兵工厂生产,五角大楼自然极为满意,成为一代名枪似乎是理所应当。

就在T44即将板上钉钉成为M14(获得M开头代表成为陆军制式武器)之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由飞机制造厂菲斯柴尔德(也称之为仙童公司,在和共和公司合并后最有名的产品就是A-10攻击机)投资的阿玛莱特枪械公司,以尤金·斯通纳为主任设计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自动步枪,命名为AR-10参与了竞标。

AR-10采用了很多当时极为新颖的设计,比如直通式枪托,复进簧枪托内置,双手均可操作的拉机柄、外包铝的快冷枪管和AR-10/15经典的气吹式自动机。由于大量采用新材料,因此这把7.62的全威力步枪居然只有3.2千克,足足比M14轻了800克,甚至比AK-47还要轻得多。当然,作为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尤金·斯通纳也不是科班出身的著名设计师,因此很自然的落标了。但是,其较低的后坐力,尤其是极其轻便的枪身,也让很多军方评测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后来AR-15成功埋下了伏笔。
虽然AR-10失败了,但很快另一款武器的选型计划给了他生机,这就是美国M1卡宾枪换装计划。美军由于M1卡宾枪威力低下,希望获得一种轻便的,5.6mm口径左右的自动步枪来作为非一线人员作战的武器。因此,他们选择了.223雷明顿弹作为这种武器的子弹,并邀请各方为之投标。这次阿玛莱特便推出了AR-15参加投标。

很快,AR-15优秀的精度和足够轻便的特性(重量下降到仅2.8千克,比95式还轻),吸引了无数目光。但是,由于陆军强行要求持续火力测试,导致它过薄的铝包钢枪管破裂,因此失去了第一次替换M14的机会,并且由于多次竞标失败,阿玛莱特无力继续项目,索性把专利权出售给柯尔特公司。结果,柯尔特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游说能力,加上M14越战的差劲表现,最终让AR-15成为了M16,成为了至今的美国主力步枪。
但是,AR-15的发展并未结束。
由于阿玛莱特失去了AR-15的专利权,他们被迫委托斯通纳研发新的不基于气吹式结构的步枪,而斯通纳也感到对公司绝望,在留下了AR-18的设计后,便离开了阿玛莱特自立门户了。

AR-18最大的改变就是将AR-15的气吹式结构换为短行程活塞结构,由于它开发完毕后面临柯尔特AR15的压制,因此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它列为军用步枪,它的设计也被迫廉价出售。但正因为它的专利权很便宜,反而导致它在很多的枪械设计上都留下了影子,比如英国SA-80,日本89式,中国台湾T65和T91式,以及德国的G36式,这些步枪都或多或少继承了它的导气式活塞和枪机的设计。后来,由于M16继承的AR-15气吹式布局的固有缺陷——进水炸导气管无解,美国在2003年入侵阿富汗后开始了新一轮武器的开发,定名为XM8计划。虽然XM8最终无疾而终,但HK公司基于M4A1的外观,以及AR-18的短行程活塞设计的HK416却极为出彩,最终美国陆战队采购了15000支(原计划50000支,2019年被国会以“非美国国产”为理由阻止进一步采购)并命名M27服役。
纵观AR-15/18枪族走过的60年,经历了更换枪管、更换气动机、改变自动机结构(最重要就是M16A2的改为三点射)的多次大规模调整,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一把枪的寿命力其实是源自于基础设计。AR-10/15/18研发之初,就以轻便、简单(气吹式结构比起活塞式简单而轻便,但进水即炸)和高精度作为其立身安命的本钱,因此它演化至今经历了多次大修改,仍然能够作为一线武器使用;而大洋彼侧的苏联的AK-47,则立足于低加工需求、高耐泥水风沙的苏联基本地理环境,经过AKM,AK-74,AK-12/15的70年发展,也成为了一支持久弥新的经典枪型。由于基础设计有着非常好的精度和轻便优势,AR在接下来的发展不断提升耐候性和可靠性,到了HK416时可靠性已经不亚于苏联AK枪族;而苏联AK因为一开始就有很好的耐风沙和低加工需求优势,在之后便不断以提升精度和扩展力为目标,到AK-74M时其单发精度已经接近M16,在AK-12/15通过皮卡丁尼导轨,其扩展力也和最新的M16A4旗鼓相当。所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基本设计优秀,未来的前途都是发展无量的。
说了那么多,回归到中国的枪械设计方面。总有人说中国枪械不够时髦,不够创新,但是纵观世界名枪,一把设计好的步枪有着60-70年寿命并不为奇,美国经典的M2HB重机枪更是将近90岁高龄了。因此,我们并不要求我们的枪械设计师必须要在外观设计等“表”上做功夫去追赶时髦,更重要的是设计一种可靠的机械结构,能够历经数十年而持久弥新。这点最为优秀的国产武器莫过于81式的短行程导气式设计,由于这种设计优秀,95式,03式的枪械结构的可靠性都能在世界名枪中排位靠前。那么,我们也可以参考美俄AR,AK系列的改进之路,在我们已经有的可靠性标准上,进一步提升精度和扩展性,去设计一款符合需求的新步枪。
期望我国的新步枪能够再创佳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