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理论非彼理论
当我想对录音发表乐评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在第一期中,我通常都会来讨论理论,称之为理论部分。而请大家注意的是:此理论不是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的“理论”, 而是表演美学的理论,俗称:咋弹,英文是:perferming practice. 也许大家能注意到,我几乎从来不讨论乐理和声,比如拿波里二级,Modal mixture这些东西。我也不对回帖中任何关于这一类的回复。当然,如果你是北美大学硕士乐理专业,或者博士辅修过Schenkerian Analysis的,我欢迎你和我探讨这一类的话题。
那么关于“咋弹”的理论的来源根基有两个,第一就是乐谱,第二是音乐表演美学。而后者的来源是我多年来的学琴的知识,经验,外加聆听海量音像资料,听过无数大师班,再加上自己理解总结出来,因此上几个视频中有弹幕提到了要reference的同学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国手(琴童)把多年的心血和精力放到的技术练习中,甚至形成了没有技术哪来的音乐这种荒谬理论。显而易见的是说这话的人都很不顺利。不禁让我长期思考,为什么大家明知道技术是为了音乐服务的,却都去搞技术。为什么舒曼的梦幻曲,勃拉姆斯间奏曲,德彪西等曲目国手就是弹不好?为什么贝多芬国手就是弹不好?一家饭店把重心都放到服务员上而不顾及厨师?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以后再说)。但我就是想把如何弹出音乐性总结出一套稍微具体的方法和标准可以给我们萌新一些提示——该怎么弹出音乐性?而不是某些老师(大师)在公开大师班只能讲出:你得有音乐!这种没什么帮助的话。
我想出一期示范,如何更具体的进行理论分析。从而能给我们专业的学生一种启发,大量的时间应该放到脑子里,而不是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