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非医学专业慎入)
1.定位诊断及常见症状
1.1意识障碍
嗜睡 能被叫醒,可简单回答
昏睡 高深呼唤,能模糊回答
浅昏迷 刺激有反应
中昏迷 强刺激反应减弱
深昏迷 完全无反应
1.2眼球运动障碍
直接对光反射弧:光刺激作用于感光细胞-视神经-中枢-动眼神经-缩瞳肌
间接对光反射:直接刺激+,间接刺激-,为对侧动眼神经异常
瞳孔缩小: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受损,一扯瞳孔缩小,眼裂减小,眼球内陷,面肌少汗。
瞳孔变大:交感神经散瞳,动眼神经拮抗缩瞳。
1.3失语
外侧裂失语综合征;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完全失语;命名性失语;皮质下失语
1.4麻痹
真性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受损,一侧麻痹,表现为身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假性球麻痹:双侧麻痹,舌咽迷走神经核上病变。
而这病变部位及波及范围不同,真性球麻痹咽反射消失,假性球麻痹咽反射亢进
1.5运动障碍
锥体束损害导致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颅神经核以上,脊髓前角以上病变,又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核以下,脊髓前角以下的病变,又称迟缓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
大脑半球病变:偏瘫
脑干病变:交叉瘫
脊髓病变:截瘫
小脑病变:不会瘫痪,但出现共济失调
1. 神经系统检查
腰穿禁忌症
颅内压升高,脑疝,后颅窝占位性病变
腰穿部位有开放性损伤,感染,结核
出血性倾向不宜搬动
脊髓压迫症,脊髓功能丧失
脑脊液正常压力:80-180mmH2O
脑脊液蛋白质:0.15-0.45g/L
脑脊液糖:2.5-4.4mmol/L
氯化物:120-130mmol/L
肌电图作用:鉴别肌源性/神经源性
电刺激:诊断重症肌无力
脑电图:诊断癫痫
3偏头痛
最常见:无先兆偏头痛,占80%
典型偏头痛分期: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头痛后期
发作期治疗:症状开始时立即用药,非特异性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特异性药物:麦角类,曲普坦类
预防药:托吡酯
缓解用药:β肾上腺素阻滞剂,钙拮抗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5-HT受体拮抗剂
4.脑血管病
4.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
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大脑中动脉缺血,单瘫,轻偏瘫,面舌瘫;大脑前动脉缺血,人格情感障碍,下肢无力;颈内动脉缺血:视力模糊,失明,眼动脉交叉瘫,Horner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出现单/双侧面部、口周麻痹,单独出现或者伴有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不)典型脑缺血综合征。特殊情况会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B.脑血栓/脑栓塞
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波及:颈内动脉
4.2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常见病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波及: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脑动脉瘤
溶栓时间窗:6-8小时,脑干可延长至12小时
5脊髓疾病
5.1常见部位
脊髓反射中枢不需要大脑,属于初级反射
肱二头肌中枢:C5-6
肱三头肌中枢:C7
膝反射中枢:L2-4
脊髓最容易发病的部位:T3-5
5.2横惯性脊髓炎
易出现脊休克
休克期:无运动,无感觉,无反射
病理改变:肉眼可见节段脊髓肿胀,质地变软,充血,有渗出物;切面见脊髓软化,边缘不清,界限不清;镜下可见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淋巴c,浆c)浸润。
治疗:免疫球蛋白,激素,抗炎药
5.3脊髓压迫症
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神经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见于脊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6.周围神经疾病
6.1周围神经病的病理改变
华勒氏变性:物理因素导致的轴突髓鞘退化
轴突变性:化学因素导致的轴突髓鞘变性
神经元变性
节段性脱髓鞘:脑蛋白营养不良导致的髓鞘脱失,儿童多见
6.2三叉神经痛
面颊上下额及舌部明显剧烈样电击样疼痛,持续1-2min,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
病变部位:三叉神经2/3支分布区,上/下颌支多见
主要用药:卡马西平
6.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Hunt综合征)
缺乏血管屏障,易被病毒感染,
表现为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鼓膜疱疹
6.4周围性/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病变同侧一半瘫痪
中枢性:病变部位的对侧下部瘫痪
表现: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沉
脊神经节感染:带状疱疹
6.5吉兰巴雷综合征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多发性,对称性,有炎症造成,病理改变为节段性脱髓鞘
诊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7.重症肌无力
概念:神经-肌街头传递功能障碍,属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变部位/主要原因:突触后膜Ach受体减少
临床特征:部分/全身骨骼肌无力,极易疲劳
诊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确诊
并发症:胸腺增生,胸腺瘤
危象及治疗:肌无力危象:增加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胆碱能危象:停用抗胆碱药物或重调剂量;反拗危象:停用抗胆碱药物,维持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分型:I IIA IIB III IV V
最常累计:眼外肌
8.帕金森
概念:变性性疾病
病变部位: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减少
主要症状:禁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
治疗用药:最主要:左旋多巴
(1) 抗胆碱药:苯海索
(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
(3) COMT抑制剂:托卡朋
(4)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司来吉兰
(5) 多巴胺前体:复方左旋多巴
(6) 金刚烷胺
为什么用左旋多巴?
多巴胺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前体左旋多巴90%被首关消除,10%进入脑,在多巴胺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多巴胺。VB6促进多巴胺羧化酶作用,不能和左旋多巴合用
9.癫痫
盖帘大脑皮层神经元高度重复异常放电
分类:症状性,特发性,隐源性
临床分类:部分性,全面性,不能分类
部分性与全面性发作区别:
(1) 病变部位:单侧局部(部分),双侧(全面)
(2) 意识障碍:单纯部分性发作无,复杂部分性和全面发作有
癫痫诊断:主要是病史,脑电图辅助诊断
广谱药:丙戊酸钠
持续状态用药:10-20mg地西泮静脉注射(首选)
1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0.1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病原微生物:单纯疱疹病毒
病变部位:额颞叶
诊断标准:病理检测:神经元/胶质细胞可见酸性包涵体,内有单疱病毒颗粒
临床表现:70%出现精神症状,发热,头痛,呕吐,伴有意识障碍,癫痫,晚期出血性坏死
10.2结核性脑膜炎
病原微生物:结核杆菌
病变部位:软脑膜
临床表现:软脑膜出现结核结节破裂,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与单疱区别:结核起病慢,有结核节症状,脑脊液检查显示结核脑炎糖及氯化物减低,单疱脑炎糖及氯化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