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分享|《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金句摘抄

2023-02-12 11:51 作者:让世界震惊宝宝  | 我要投稿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l “现代化真的好吗?”我突然发现。自己过去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甚至并不明白“现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也没有思考过现代化的进程会带来怎样的问题,更不要谈怎么样才能去改良它了。我就像一条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我生活的这片水。P5

l 个人当然永远生活在群体关系之中,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变成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但是,古今之变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口的流动,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你不是被綁定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之中过完这一生的。在古代社会中,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之中。因此,你根本不能想象,离开这个社群你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你的物质生活依赖这个群体的供给,你的精神生活也是亲朋好友邻居塑造的。在这种处境中,个人深深地嵌人在社群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匪夷所思的。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到阳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个人依然离不开社群,但总是可以离开任何一个特定的社群。于是,你会发现,那种无法离开的所谓“血肉相连〞的有机共同体是一个神话,只有你和你自己才是血肉相连的。个人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就突显出来。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人别的群体。这就是 “个人主义的转向这种转向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这是现代性的主要成就。但个人主义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性困境的一部分。P27

l 现在很多时候“我喜欢”变成了最重要的标准。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给不出确定无疑的回答,最后只能说我喜欢。但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其实,选项不一定就糟糕;糟糕的是,我选了,但永远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P45

l 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想,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对话与沟通总是有益的,但也总有无法沟通的时刻、无法化解的分歧。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P47

l 实际上,哈耶克自己并不是反对一切具有计划取向的实践活动,否则他对中央银行和高等法院的设想就完全不可思议了。他当然明白,人的实践活动中总是存在着有意图的计划,这是因为人类意识本身就具有这样的特性,能够对未来做出设想,以此来引导实践。如果说要强行否定和消除人的这种意识特征,那才是最反自然的 “人为设计”呢。哈耶克真正要反对的“理性的自负”,是那种安想能够彻底扫除无知的、全知全能式的计划方案。恰恰是因为计划活动是不可消除的,我们才要防范计划像这样被使用。哈耶克和波普尔都提醒我们要警愓理性,这不是因为理性不好,而恰恰是理性很好、很管用,所以才要特别警惕对它的夸大和滥用P160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安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P160

l 这种控制看起来也太强大了吧,这是怎么做到的呢?马尔库塞展开了非常复杂的分析。但我认为,其中关键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贿赂。这不是说一个人去贿赂另一个人,而是说社会去贿赂人民大众。资本主义让你享受舒适的生活,特别是满足你的消费欲望,用这种方式收买了你,换取了你的服从。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被收买了,就心甘情愿地被它支配和操纵。社会是怎么贿赂大众的呢? 这方面,我还有些亲身的体会。早在20 世纪80年代,我就读过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和《单面人》,那时只觉得他的思想很新颍,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直到 1991 年我去美国留学,第一次走进所谓的“超级市场”,突然豁然开朗,明白了马尔库塞的洞见。当时,我站在长长的货架中间,真切地体会到了 “琳琅满目”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更震撼的是,很多商品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可不是说什么高科技产品,而是很普通的日用品。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型的木制装置,完全不明白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位美国同学告诉我,这是用来放专门的厨房纸巾,美国人叫它Paper towel”。这种纸吸水性强、不容易破,做饭洗碗用这种纸非常方便。你想,日用品本来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可美国超市给我的体验呢,是我本来不知道我有这种需求,而在看到这些商品之后才产生了需求也就是说,我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其实是商品制造出来的。这时,我也就突然领悟了马尔库塞发明的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拿手提包举个例子,从功能上说,我们有大概子几种手提包也就够用了,但市场上现在有成千上万种手提包。P182

l 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芳动状况,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你上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马克思说,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你当时可能会感觉,这句话很反常识吧?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芳动啊。但马克思接着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晃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在这份手稿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我忍不住要和你分享。马克思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择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结果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说,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佳、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在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写下这样两句话: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P187

我们都知道,人生意义是人类永恒的问题,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从古希苏格拉底开始,人们就在追问生命的意义。他说过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西方思想史 2000 多年来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很自然会提出一种怀疑:这个问题真的有价值吗?这是一种回应问题的方式通过否定它的真实性或意义来摆脱它的纠缠不是回答了它,而是把问题本身取消了。这是一个绝妙的办法!而且操作很简单。但我个人认为,取消问题的办法,它本身可能也靠不住。世界上有许多问题并不紧迫,却是重要的。人生意义就是典型的“重要而非紧迫”的问题。它一般没有紧迫性,你不用天天去思考它,甚至可以忘了它。但它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你的许多选择、判断和行动,实际上都取决于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 “人生问题是一个假问题”这种回答),只是你不自知罢了。人生意义问题并不总是显露的,但它如影随形,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失业和失恋,或者在太多的机会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刻突显出来。在这种深度反思的时刻,取消人生问题的办法就变得不那么可靠了。P289

l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谈起这个问题,他说的一句话很精彩: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这位朋友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哲学的周濂老师(他比我年轻很多,我会亲昵地叫他〞周濂同学”)。我说这可以算是“金句”,他后来就把这句话变成了他的“微博签名”是的,我们不必以“过度省察”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意义问题。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有两点启示。第一,人生不是一个先要制定完美蓝图,再去施工的工程项目,人生也不是一场先要确定剧本,再去表演的电影。我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执念”,觉得对于生命的终极目标,必须先有一个正确可靠的答案,才能开始真正的生活,否则就是虚度生命。其实不然,我们的人生都是“边想边做”的,而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人生是电影,那它在很大程度上像是王家卫导演的电影:有一个大概的纲要,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充实,除此之外还必定有许多即兴的成分。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说过,〞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第二,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什么样的回答算是一个“回答”呢?其实,真正的回答不必(其实是不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哲学的、理论的或体系学说的形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心得,更可能表达为一个叙事(narrative),是不断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P292

l 再比如,抽烟上瘾本身与生理基因有关,当我们理解了抽烟上瘾的原理,以及这种嗜好对健康的危害以后,被改变的不是我们的生理结构(那需要做基因手术才行),而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方式。而如何对待白己的欲望,就是自我的构成性部分。构成性部分的改变,当然会引起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短短一两代人之后,吸烟行为已经从社会常态”变成少数人的“劣习”。这是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P302

l 听过何勇唱的 《钟鼓楼》吗?这首歌里有句歌词,“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我想这也是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P326

有很多正确的答案,还有什么困难呢?因为你找到了一个答案,仍然会不安心、不确信,你会忍不住去偷看别人的答案,然后就永远有挥之不去的怀疑:我的答案正确吗?你当然可以说,我才不会管别人如何呢,我自己觉得正确就好啊(“不要你觉得,而要我觉得”,不是吗)。可是,只要稍微有点人生问历的人就知道,“我觉得” 常常在变,是靠不住的。甚至,在一天之内你的感觉都可能变化。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那种“理想主义澎海的深夜,然后是第二天的“现实主义觉醒的清晨”。反正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如此。P327

幸福当然不等于痛苦,但必定包含某种痛苦,而痛苦的类型和程度又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里无法做详尽的展开。简单地说,我们需要意识到,幸福是丰富的体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快乐。所以,不能将“不痛苦”当作幸福的必要条件,或者把痛苦等同于没有意义,这可能是一个认知误。P328

l 出门之前,在清华大学刘瑜老师的微信朋友圈中,读到她写的一段讨论“极端化”现象的文字,深有同感。刘瑜老师说:极端大有诱惑力了,它的确定性以及确定性带来的自信,它的简单以及简单带来的省心,它的易辨识以及因耕识度所迅速集结的情感群体,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从此不用在不同的观念之间顿沛流离,不用根据路况不断调整航向,不用经受自我怀疑的折磨,不用被沙小感经年累月地审判,这种人可能的殖很幸福吧。我相信,这种极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廉价兑现的确定性”简单”和“易辨识”及其“幸福感”,是一种病理性的症候,标志着文化品质的败坏。这对于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是腐蚀。P351


阅读分享|《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金句摘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