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2022-07-24 10:44 作者:yi-陈霈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特点:①分布极不平衡;②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纬度分布);②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海陆位置);③地势平原和低山、丘陵人口分布较稠密(地形)。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城乡分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①总体上均衡性的判别(均衡 or 不均衡)②空间上极值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分布描述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
1、分布特点:①分布不均匀②胡焕庸线以东人多地少,以西地广人稀。(原因,从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进行分析即可)
2、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地形和气候等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判别标准:①时间属性:永久性或长期性(时间持续1年以上)②空间属性:居住地变更(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

(2)类型:按照迁移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推拉理论:①推力:原居住地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力;②拉力:迁入地一种或多种优势形成的力;③结论:拉力和推力同时存在,迁出地拉力<推力 ; 迁入地拉力>推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①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呈J字形曲线②工业革命前:增长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现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①总体趋势(上升or下降)②根据其变化速率的快慢,进行分阶段的阐述。

2、人口增长的衡量尺度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环境条件的优劣(自然灾害、瘟疫);自然资源的丰度(水、耕地、矿产②人文因素→ 经济(战争、经济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就业状况、医疗卫生、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文化教育)科技进步【大致等同于影响人口出生、死亡、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概念: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2、后果:①过度获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②过度排放: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3、措施:①利用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丰富、改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用途等。②可通过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1、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意义:一但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其原有的承载能力。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与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谋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的途径: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②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城镇与乡村

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3、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镇空间结构

(1)城镇主要功能区分类: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2)城市的空间结构:这些功能区在城市内的布局与组合(特点:①各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②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3)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4)城镇空间结构类型: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小城市);多核心状、棋盘状(较大城市

(5)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因素)。

3、乡村空间结构

(1)特点: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2)类型:密集型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分散型乡村聚落→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①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②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的设费用,提高其的运行效率;③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④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城市区位: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自然和人文因素区位总结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类型:历史遗存如故宫文化形态如徽州文化社会习俗如传统节日→泼水节生产生活方式南方生产方式→牛耕地
(3)特点: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2、城乡景观
(1)概念: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2)相互关系:城乡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影响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遮阳、保暖、排水和通风、防御风沙、防御地质灾害
(2)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木构、石构、竹楼、窑洞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强调天地人和,依山傍水(原因:①皇权至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②农业大国敬畏自然)
(2)欧洲城市建设→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低四周高,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原因:神权高于皇权)
(3)美国城市建设→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原因: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
3、在建设风格上的体现
(1)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建筑风格。(原因:皇权至上)
(2)西方→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原因:宗教占优势地位)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1、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科研价值、历史价值)②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经济社会价值)
2、如何处理地域文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①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新旧城发展;②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分区保护;③合理开发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物;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1、概念: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表现形式: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①第一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机会。)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

主要特征:①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a、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b、周边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c、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交通条件的改善。)②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③城镇历史文化得到普遍重视。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主要特征①起步晚,水平相对较低,速度快②出现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拉丁美洲)和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印度

3、中国的城镇化

(1)主要特征:①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处于加速发展阶段)②总体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

(2)意义:①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缩小城乡差距;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2、不利影响:

(1)社会经济方面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压力较大,城市病问题严重住房拥挤、交通拥堵、失业人口增多、贫富分化加重、犯罪率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2)自然环境方面: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绿地面积减少

3、措施

① 大力提高科技水平;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③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④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⑤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⑥ 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4、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 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和物质生产部门。

(2) 农业的分类:①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五大部门;②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3) 农业的特点:地域性(南稻北麦);周期性和季节性(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4)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为重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影响增强的因素有科技(改造热量→温室大棚地膜;改造光照→灯光、水果套袋;改造水源→排管系统、喷灌滴灌;改造土壤→红壤撒熟石灰、盐碱地改造;改造地形→梯田、平地)、交通市场环境因素等。
一、 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概念: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不同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农作物品种、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规模、科技水平)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农业地域类型
原始农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烧林→草木灰做肥料→播种)→热带雨林冲刷;
 游牧业
共同特点:规模小;单产低;商品率几乎没有;对自然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以自然环境为代价)。
★ 传统农业:
 季风水稻农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自给自足,商品率低)
 传统旱作农业(华北平原→小麦)
 传统的地中海园艺业(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作物有:葡萄、小麦、大麦、柑橘和油橄榄)
现代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的小麦带和玉米带)→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最为典型)→农民能够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大牧场放牧业(定牧)→种草(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a、市场→一般布局在市郊;b、饲料→温带海洋性气候/冷湿气候,不适宜粮食作为的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热带大规模的企业种植园→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经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一、 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的概念:工业是指人类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过程:投出→加工→产出)

(2)工业区位因素

二、 工业布局

(一) 工业联系

(1) 类型

①投入产出联系: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上下游产业的关系)

②空间上的联系:企业之间无产品之间的工业联系,因共享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而集聚在一起。

(2)集聚效应

①节省运输成本,减少交易开支;

②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③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④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获得规模效益

(二)工业分散

(1)原因:

①老工业区集聚产生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老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水价、地价劳动力价格等生产成本上涨→解决措施: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老区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治理污染);

现代工业分散: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市场、原料、劳动力等),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技术水平要求高的电子元器件厂与组装工厂之间的工业分散(轻、薄、短、小,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运费占成本少)→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网络。③现代物流的发展导致的工业分散(如网购的发展)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如钢铁厂(近煤型→复合型→市场指向型)、家具厂(市场→原料指向型)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一、服务业概述

(1)概念:指生产和销售服务类产品的活动(特点→非实物性、不可存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

(2)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类型:

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对象→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物质或精神服务;特点→集聚布局、专业化程度高;类型→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

②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对象→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或精神服务;特点→分散布局,以人口密度为指向;类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

③公共服务业:服务对象→社会大众;特点→公益性、非营利性、遍在性;类型→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

二、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一)公共服务业的区位

区位选择原则:着眼于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以政府或公共组织的宏观调控为主。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以金融服务业为例

(1)金融性服务业类型:银行、证券交易所、信托、保险公司

(2)金融性服务业特点: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

(3)全球金融中心:主要有纽约、伦敦、东京、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大城市。

(4)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经济、政治、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5)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布局特征:①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②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③灵活创新的制度与环境;④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⑤高素质的专业人才;⑥广阔的市场需求等区位优势。

(三)生活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以商业服务业为例

(1)商业服务业: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

(2)区位因素

(3)中心地理论

①中心地:向周边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②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六边形服务区域)。

门槛: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所服务人数。所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所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第5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①人地思想:敬畏自然,崇拜自然;②人地关系:原始的平衡;

③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地下,发展缓慢;④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微弱;

(2)农业文明时代:①人地思想:改造自然;②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③生产力: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④环境问题:生态破坏,趋于恶化。

(3)工业社会时代①人地思想:征服自然;②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③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④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愈发严峻。

(4)信息社会时代:①人地思想:谋求人地协调发展;②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向生态化、 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③生产力: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极大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性大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③共同性: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需各国参与。地区性问题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3)传统的发展观念:传统发展观念→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大的唯一标尺。→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造成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②环境污染的治理;③生态保;④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