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代
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曾经将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因此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较为激进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实施了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被后人称为“大转向”的经济改革,意味着斯大林对列宁从1921年春天俄国内战结束后就一直坚持实行的带有国家资本主义色彩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摒弃。 但在当时,斯大林的经济改革并非人人都接受。于是,斯大林为巩固个人的领导地位和保证社会工业化建设路线的实施,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在1934年时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以“肃清反革命分子”为由展开了长达5年的大清洗运动,共有约190万人被送进劳改营甚至遭到处决,包括十月革命时期的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和布哈林,以及大清洗的实际执行者——秘密警察领导雅戈达和叶若夫。斯大林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一度采取过强制性措施,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1932年苏联爆发了乌克兰大饥荒,共造成约280万人死亡。美国历史评论家詹明信曾认为:“斯大林成功地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经济方面”,斯大林都带给了人们一个现代化的苏联,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功地转变为一个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和拥有科学上层建筑的先进工业国家。”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纳粹德国发表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派遣外长莫洛托夫与纳粹德国结盟秘密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9月17日,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此后,苏联又发动了冬季战争,迫使芬兰割出了西卡累利阿地区的领土。1940年4~5月,苏联在波兰东部的卡廷森林秘密处决了近两万名波兰战俘。6月,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部分地区,并强迫罗马尼亚割让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给苏联。这一系列行动,使得芬兰和罗马尼亚两国的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加速其向法西斯轴心国的靠拢,并在日后与纳粹德国一道参与了对苏联的入侵。7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并强行并入苏联。在亚洲方面,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联合其他轴心国盟友对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战争开始的头两周,仅在明斯克方向,苏军的损失就达到了425000余人,900余架飞机、1500余门火炮和2500多辆坦克。此后,苏德战场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主战场”。10月底,德军已近抵莫斯科西北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领馆均已迁至古比雪夫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被围困的莫斯科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所有参加阅兵的部队在阅兵式结束后立即开赴前线。苏联政府将这次悲壮的阅兵式拍成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播放,极大地振奋了苏联的民心和苏军的士气,为争取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反攻阶段击退了德军,打破了自二战开始以来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共歼灭轴心国军队150余万人。8月底,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大胜德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1944年,苏军共进行了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全部驱逐出了苏联领土。在苏军猛烈的攻势面前,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先后向苏联投降,德军全线崩溃。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纳粹德国向苏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宣告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全歼了日本关东军。虽然在1956年签署了《苏日共同宣言》后,苏联和日本的双边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是两国却因在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而始终未能签署和平协议。 1944年10月,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苏联。1945年8月,苏联与中国代表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双方协议,中国政府根据公投结果,决定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日本投降后,由于苏联控制着中国东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共欲接管东北,以便能够在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国共内战中占据有利态势。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进一步加深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权之间的冲突,拒绝了中共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东北撤军之前,依然为中共进军东北提供许多便利条件。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的部分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移交给了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在随后的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终结。而此时的美国,正将注意力集中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上,将援助的重心放在了欧洲,分散了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注意力,加之有感于蒋介石政权贪腐横行、摇摇欲坠,从而减少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力度。1950年2月,苏联与新中国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承认了外蒙古独立的现状,苏联承诺将于1952年底前无偿交还长春铁路,并在签订对日和约后或最迟不超过1952年底从旅顺和大连军港撤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此之前,金日成曾经得到斯大林很多帮助。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战局形势逆转。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11月,苏联空军也秘密参加了朝鲜战争。前中国空军司令员王海曾表示,苏联空军当时虽然被施加了很多限制,如只能在平壤以北的米格走廊作战、不准在海上或三八线以南领空作战、作战时必须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或朝鲜人民军军服、空中联络时必须使用汉语或朝鲜语等,但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空战仍然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虽然朝鲜在战前希望的统一朝鲜半岛目标并没有实现,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将联合国军由鸭绿江一线驱赶到三八线附近,极大地振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信心和士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7年9月,苏共同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八国共产党的代表在华沙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此后,铁托和斯大林由于在巴尔干联邦和希腊内战问题上产生矛盾,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开始相互指责,苏南关系紧张。1948年莫斯科通知铁托,苏联决定撤回全部在南的苏联专家和工作人员,双方正式交恶。同时,苏联把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了情报局和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美苏间长达30多年的核军备竞赛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