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重读鲁迅--《阿Q正传》
阿Q正传
鲁迅的当代意义
在重读鲁迅的发刊词中我们说过,重读鲁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重读我们自己,看我们自己过去几十年思想历程的变与不变。有些地方自以为不变,其实已经变了;有些地方自以为变了,其实并没有改变。
重新解剖自己
特殊的发表史(在报纸上连载)
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在北京《晨报副镌》上连载——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一开始在开心话专栏,后来转去文艺版
后来通行的连载法是边写边创作,参考读者反映,然后发展剧情,慢慢决定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这种边写边看反应的连载模式,其实是作家、编者、读者的一种共创模式。它在文化工业生产的链条上,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也就是说在100年后,现在的期刊、电视台、报纸反过来会制约作家的创作。
相比之下,《阿Q正传》的连载历史是十分特别的,它属于报纸为作家让路,版面为作品服务。
阿Q名字的由来
周作人另外有种解释,说鲁迅本来就是要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圆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辫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因为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核心就是失败者、奴隶如何处置自己的屈辱感,所以辫子就代表着屈辱感,没有五官的脸就代表着各种无奈的处理方法。
精神胜利法
基本生理心理基础:情理不分
比如:家人犯罪,不仅理解,而且还主动帮忙
三个层次:
第一个,就是变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这就是“理”;以求得心理感情的快乐,这就是“情”。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怎样来看待半瓶水。可以悲观的认为只有半瓶水,也可以乐观的认为还有半瓶水,同一个事实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前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压力比较大,后者显然可以安慰自己,生活比较开心;前面会促进工业科学发展,直面惨淡人生,严厉批判社会,后者说不定是宗教艺术的温床,想象美好人生,陶醉自己心灵;前者比较像鲁迅散文当中的观点,后者比较像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这是精神胜利法的入门和基础。
比如:阿Q说自己祖上曾经很阔
第二个:“虚构事实,转换角度,以求心理快感”
比如:阿Q虚构自己祖上很阔;在形式上被打败了,被人打了,但阿Q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
第三个:“虚构事实,转换角度,以求心理快感”——虚构是以自虐的方式产生的
比如: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于是心满意足
自己打自己两巴掌: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比如:希望自己生病,进而不用去上学
精神胜利法的界定(《阿Q正传》的主题)
第一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表现的是阶级固化当中的弱者生存策略(美国)
即只要阶级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阿Q们的屈辱感就会始终存在
人们总是被看不起,所以只好用看不起别人来宣泄——所谓欺软怕硬,自欺欺人
第二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北京、上海)
鲁迅即持这种观点。认为这是中国的国民性。
第三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体现的就是普世价值,这是普遍的人性弱点(香港)
罗曼罗兰认为《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写实的世界性作品,因为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如何处置屈辱感(屈辱感是《阿Q正传》的核心)
回顾鲁迅的身世和童年,可以发现,他从小就被迫与屈辱感打交道。
无论是少年时期的药铺、当铺柜台,乡间有人造谣传他偷窃家中财物,还是离家赴日求学时被日本人歧视。所以鲁迅的弃医从文,或许不完
全是爱国的原因。
鲁迅后来和周作人编书,只卖出二十本;做教育部小官员钞碑,志气也得不到施展;再加上鲁迅一直耿耿于怀的婚姻,这些都是屈辱。
鲁迅自己,可以说是半个超人,半个阿Q。超人的任务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他在小说的俄文版自序里说: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向更弱者施行同样手段”
现实中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他们被批判本来是没有道理的,可他们常常公开或悄悄的说批判来自高层某某,好像批判他的人高人一等,被批判者也光荣一些。被强者欺负罢了,尤其不能容忍同属弱势集团的人们。
现实中很多文人平反之后,没有向元凶追究责任,反而非常纠结当初迫害过自己的同行、同僚、同事。
受了几十年的冤屈磨难,偶尔得志,不报旧仇,反而向更弱者施行同样手段。
《阿Q正传》是对中国革命的预言(除精神胜利法外的意义)
在写实层面上,鲁迅写的是辛亥革命的故事,在客观上的象征层面却预言了后来几十年的事情。(抄家的红卫兵)
阿Q为什么要参加革命?
在未庄到处受欺负,因为向吴妈求爱,有失风化。
总而言之,阿Q革命的动因:
一、泄愤复仇,宣泄屈辱感;
二、夺人财宝和女人自己享受。
注意,他第一个要报仇的,是比他地位更低的弱者,其次是压迫他的老爷。
革命有两种,一种叫“平民革命”,一种叫“贫民革命”。
平民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而贫民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抢东西,睡地主老婆。阿Q是第二种。鲁迅只是虚构了一个乡下的阿Q,睡在一个土古祠里想象造反,却无意当中给今后几十年中国革命做了精彩的预言。
《阿Q正传》的评论史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
丰富、深化我们对《阿Q正传》的认识和了解
记录文学评论经历过怎样的迷失和混乱
《阿Q正传》的评论史,其实也就是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史。里边的种种评论放到今天都不过时,仍然在影响制约着我们文艺的发展。
夏志清认为中国读者在阿Q身上发现了中华民族的病态。阿Q生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里,任人侮辱,同时要在失败面前装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所以在中国读者心目中,这样的性格就是对国家近百年来屡受列强欺负惨状的一大讽刺。夏志清反复强调中国读者的观感,而且还认为阿Q非但代表了一种民族的弊病,还代表了一种正义感和觉醒
20-40y:国民性代表
阿Q主要被看作是中国人品德的结晶,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发生,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阿Q建设。
如,钱理群:持比较严厉的批评态度,他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所以鲁迅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50-70y:革命的农民
强调阿Q的革命性
如评论家陈勇,阿Q在土祠做的梦虽然混杂着农民原始的报复性,但他终究认识到革命是暴力,毫不犹豫地要把地主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的私有财产。持有人不同,私有财产不变,所以这本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思想。他还认为,小说后半部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出发,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80y:存在主义的生存困境
汪晖等人则倾向于讨论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他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面临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