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打卡#011
【1】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政府管理不能再局限于线下管理,而必须全面掌握互联网对政府与公众行为的影响机制、调节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大数据:
A强化了政府的治理手段
B提升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C调整了政府管理的重心
D拓展了政府的治理领域
【2】发呆是跟思绪相对应的。人发呆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思绪,是一种活在当下、沉浸在现实中的感受。而思绪关注的则是过去和未来。思绪太多,人就会逐渐失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陷入各种情绪中。这时候,需要适时地断一断电,关掉思绪,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实,重新和这个真实世界建立联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思绪是胡思乱想,发呆才是关注当下
B思绪太多有风险,必须时不时发发呆
C发呆能有效对抗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D发呆即活在当下,它具有现实的意义
【3】据《2015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披露,网络文学盗版的进化速度十分惊人。近年来,专业化盗版网络文学站点由大站转向小站、由在线转向下载、由电脑端转向手机端等,变得更为分散、隐蔽。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盗版,在强调相关法律法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盗版惩戒力度之外,必须提高治理盗版的技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对于网络文学产业的核心作用,就是保驾护航:建立正版版权的大数据中心和全网监测系统,用大数据布下天罗地网,形成一个网络数字空间的“天眼”,使得分散、隐蔽的盗版侵权行为无处遁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治理网络文学盗版可用“大数据疗法”
B大数据可助推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
C网络文学盗版对文化产业损害严重
D治理网络文学盗版需要多管齐下
【4】在一般人眼里,文学可以超越时空、流传千年,就某门科学来说,由于其时间局限性等原因很难长久流行。唐诗宋词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播,而中国人又有几个人记得中国唐宋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呢?当然,中国古代包括近现代,科学技术远谈不上发达,科学离流行看起来更加遥远。但即便是在科学发达的西方,其科学的流行程度与文学艺术不能比拟。尽管欧洲文艺复兴,不仅仅是文化的革命、思想的革命,也同样是科学的革命,伴随着一大批科学成果的诞生,但了解者并不多。让科学流行起来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更多人才。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文学比科学更有生命力
B文学永远比科学更易流行
C科学比文学更易流行
D科学与文学可以同样流行
【5】传承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刻精神内涵,民间艺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手工技艺,离开村庄谋生。对于大多数普通艺人,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只是一个概念,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和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仍然是最先考虑的因素。传承文化和提高收入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过程之中。对于民间艺人,作为“理性人”去追求收入最大化无可厚非,而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民间艺人基本生活和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真正让民间艺人扎得住根、沉得下心。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激发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B经济效益影响民间艺术的传承
C提高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
D民间艺术传承的断代危机
【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地区公安机关利用警用无人机在“非接触式”情境中执行空中巡检、防控、侦查、运输、消毒、测温等空域警务任务。在运用警用无人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应对人才供需失衡和空中执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是加强警航队伍建设和完善警用无人机执法流程,从而实现队伍机制和空中执法程序机制的不断健全。警用无人机的发展要注重执法打击能力和防控服务能力之间的平衡,不断促进执法手段和无人机应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好地为政府处置重大疫情工作服务。
这段文字着重说明,警用无人机用于疫情防控:
A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B面对的挑战及应对
C执法流程需要完善
D需要灵活快速反应
【7】当群体成员凝聚力很高时,群体成员倾向于让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而其他有争议、有创意甚至更客观合理的观点则会遭到忽视或压制。这可能会导致群体作出不合理甚至很糟糕的决策。类似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在网络民意表达过程中。人们更可能被吸引到自身意见一致的论坛中,并在其中不断加深自己原有的观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群体迷思,形成不正确的却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占优势的意见,出现不同意见者“被代表”和把持言论的情况。
这段文字给政府管理的启示是( )。
A网络舆论未必能够代表网民的真实想法,政府征求民意时应对此有所甄别
B网络民意表达存在虚假性,不适合作为政府征求民意的渠道
C网络空间匿名性造成网络民意容易被操控,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
D政府在通过网络征求民意时,应当少说多听,允许不同意见乃至质疑的声音存在
【8】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是“夜猫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生物钟。生物钟是体内控制日常生物节律的系统,帮助调整人体40%左右的基因活动,睡眠、进食、体温、血压等的“节奏编排”均与之相关。测量人体生物钟的常用方法是监测人体内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不过此法要求研究对象长时间坐在暗室,每隔大约一小时采集一次血液或唾液的样本。目前,多国科研人员正尝试开发快速检测人体生物钟的新法,以期更好地了解人体,保障健康。研究人员表示,生物钟紊乱与糖尿病、心脏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相关,如能找到检测人体生物钟的简便方法,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并治疗这些疾病。
上述文字重在强调:
A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物钟
B研究生物钟可助于人们更好了解疾病
C科研人员正探索人体生物钟检测新法
D生物钟系统有助于调整人体基因活动
【9】目前,我国蓝领岗位中依旧还有大量的瓦工、钢筋工、锅炉工、油漆工等工种,而受专业“学科化”等影响,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仅能找到相关的、且都带有浓厚“学科”色彩的专业名称,而这些专业名称很难让学生将未来相应的就业岗位与上述蓝领岗位对应起来,造成真正进入上述蓝领岗位的毕业生“大打折扣”。
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
A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需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调整
B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无法培养学生进入蓝领岗位
C瓦工、钢筋工、锅炉工等岗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种
D专业名称设置与实际教育内容脱节导致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10】当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展开,希望通过高考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鼓励中学将育人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通过综合素质评价鼓励中学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所在。反过来讲,如果中考加分项目继续扩张,不仅可能影响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质量,还可能会对冲掉高考改革的成果。
这段文字认为,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逻辑看,( )。
A对中考加分实行瘦身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B考试加分政策改革是体现高考改革效果的必要前提
C为彰显教育化人、育人本质,必须全面取消中考加分
D中考加分项目应顺应教育规律,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参考答案往下翻*****
本期参考答案:DBADA BACAA
(本期不提供解析了,大家有问题讨论区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