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为什么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不流行了
辈分谱即家谱,记载着自家族以来的每个人生辰忌日、配偶情况、子女传承、墓葬位置,也可以清楚自己在家族中的排行与地位。字辈都是由族内德高望重、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协商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做为排序,辈字取意大多是修身齐家安天下、吉祥安康福禄昌的内涵。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家族观念转变
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因为族谱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取名字有诸多的不便,有的名字甚至读起来感觉怪怪的,对于许多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无形的羁绊。早些年间,尤其是村里的老人,如果发现谁家的孩子没有按辈分取名,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就会上门去找。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家都觉得无所谓了。
现在取名更加随心所欲
这是因为人们受文化传承影响正在减弱,西方文化也同时对中国传承有一定的侵袭。虽现在人取名字,受干扰的因素很多。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读过书,宗族家族也逐步瓦解,大家庭减少,小家庭增多。小孩出生之后,取名权一般是由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掌握,尤其是父母当家作主的权力加大。所以现在取名要好听,要独特,这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过去哪怕不按字辈取名,也大多是一些通俗易懂或者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词语。比如说胡八一、王建国、李国庆等,除此之外就是张伟、王伟之类。而现在流行杨子轩,杨若兮之类的。还有一些人会加上母亲的姓氏,比如张王沐颜等。所以取名更加随意,更加个性化,更加独特化。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族谱传承断档
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居住地点改变
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