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模拟战争118—西伯利亚围歼战

1981年10月1日,在苏德对峙15天后,德军东线方面总指挥官Dimitili在第12方面军被整编入各大后方防御单位(例如仍在叶卡捷琳堡打击第218军、第449军与第450军等苏军残留兵团的第1方面军所属第2集团军等),后方情形得以达到力量比苏德1:1.6之后,签署了对西伯利亚仍在奋力坚守的第90集团军群的大规模包围作战,战役以空中优势和300公里以上重火力优势为核心,利用苏军已经被拖得极致长的战线集中兵力破其数段,从而达到对中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兵团的歼灭效果,预计损失40万人,预计歼敌165万,即几乎整个第90集团军群。
行动于10月2日正式开始,考虑到中联电子战斗机与电子战装甲车的大量分配,所有部队均采用能力较弱但难以干扰的短波光通讯,所有前沿作战部队必须沿计划行事,在必要情况下才允许暴露火力。
第11方面军第23军率先进入巴甫洛达尔州的苏军控制区域,毫不意外地被电子战装甲车所干扰,雷达几乎不可使用,但在定点的电子战支援下,集中优势力量的德军特殊空战旅还是能维持部分重要进攻部队的雷达、长波通信使用。第23军随后遭遇在两河岸布防的第692军的顽强抗击,第692军战斗机曾多次成功夺取单一地区的部分对方电子战系统支配权,但随后在集中攻击和反侦查—打击一体化自动无人机编队的威压下中止。双方的坦克群一直在做半自动式指挥下的近距离交战,从而几乎抵消了十六号B型坦克的装甲与火力优势,在双方的坦克和直升机接战时,干扰车和固定大型电子战雷达间的争斗也没有停息。双方都试图通过干扰对方的雷达来影响某一部分军团的正常运作。
回到苏军这方,电子部队的处境并不好,因为它们时时暴露在被对方发现与被反侦查分析出位置的危险之中。经常会有数个排的德军小分队用Pak-80一类的中型口径山炮炮击这些过度密集地发射电磁波的位置。
德军第27军随后跟进第23军的步伐,装甲部队与老式战斗机,例如KG-66C一类的单位用强行推进式进攻将第692军赶过额尔齐斯河。第695军则受到了第4军的静默长途奔袭而不得不撤退。尽管德军的雷达在突袭时并不管用,但将目视测距作为必修课大大地帮了他们一把。虽然有第696军的支撑,当被第4军冲入巴甫洛达尔并消灭了四个导弹营与十二个炮兵营后战斗中止。所有围绕该重要渡河点的战斗皆结束于9日,这是苏德战场最后三架装备电子战系统的迷雾二十二被摧毁于空中的那一天。

与南线不同的是,对于北线,迪米梯里一直认为这里应当是中援电子部队的保护重点。因此第12方面军与库尔斯克兵工厂生产的数千辆瓦伦丁-681电子战坦克被派入位于北侧的第8方面军。中苏在此战线共有13个大型雷达基站与800架装备有KT工程电子战系统的中工-19M。
德军集中了1200架战斗机和预警机,以及少量的运兵直升机沿第第16军、第17军从北往南的突击线路一路清除苏军所布置装有KT电子战系统的KV-14坦克,这些坦克非常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不得不开启干扰以保证前线的近防车雷达能够顺利工作。一时间苏军方面第711军在电子干扰下错误地南下至卡尔加特,从而将数座仅有四个半机械化团留守的资源库赠与正沿此路扫荡的第3军第2师。
虽然自己的电子战主动权不复存在,苏军各部队仍在没有协调的情况下强硬组织防守。卡尔加特的超大型雷达碉堡群使攻城的三个军多次释放的电子诱饵单位被识破。7日,有三个轻装甲连进入城市并成功将导弹直射入卡尔加特堡群,外城各部队无人机所受的干扰停止,第22军顺利进入卡尔加特,该战役结束,扫荡工作则于10月14日结束,在此期间,第8方面军所缴获的中国方面的电子战斗机被大量德军师旅级单位所装备,迪米梯里对电子战的重视则促使了第四帝国军事电子战革命开端。

1981年10月16日,在重重压迫下,第90集团军群与后方的第13集团军群的联系终于断开,部队被压缩在一个大小约为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就是说兵员密度约为6人每平方公里,如此稀疏的军团密度注定了反围歼战的困难。但在第8和第11方面军完成合围之前,第7方面军所承担的打击援军与拦截空中单位任务由于电子设备失灵而无法顺利完成,苏军仍然在中联第1集团军的帮助下顽固坚守于以索诺洛夫卡为中心的一大片有利地形区域。但是德军从鄂木斯克的快速切入和德军隐身战斗机的抗干扰能力(注,12日烟云二十五已经投产,是性能最集中于电子与隐身的准五代战斗机)严重打击了苏军空天部队的士气,以至于自交战开始的第四天,也就是19日,包括空军上将德格亚木斯也对空战与电子制空权的掌握不抱希望。
科学技术的碾压在这场战斗中决定了胜负,德意志第四帝国是首个将凝胶和钛合金等列入军事批量生产的国家,这决定了烟云二十五,以及P-78等强大空军战力得以实现与展示。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在苏军普通雷达干扰的情形下,雷达,尤其是以北岛F5/600为代表的相控阵雷达仍可以实现对苏-12A一类苏军通用轻型隐身战斗机做到35公里内的稳定发现。这使杨意欣等前线空军指挥官甚至能拿到1:4的平均三至四代初隐身战斗机的优秀战损比。
1981年10月20日,由于北侧苏军第266集团军的中远程打击武器的缺失,德军非洲军第443军得以带领北面的第8方面军第11军进入第266集团军的后方并抢占了本地区的一片重要高地。
10月21日,共有7个整师通过西北角的缺口,直到傍晚苏军第268集团军第5兵团才姗姗来迟地塞住了进兵缺口。本日下午,四十六架Ju-G20轰炸机夷平了位于雷洛诺夫卡的指挥中心,第90集团军群立即向东撤退至第27集团军群的防区,但第7方面军阻止了大部分的苏军通过,87万人被俘,俘虏人员在战后交还同盟国方。直至24日,德军的11个完整方面军已经沿B计划将苏军压往中国等地,看起来迪米梯里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