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杂谈(2)每天3小时,已经很不易

一、3小时/天,是什么水平?
备战公考,每天需要学习多久?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有的公考机构认为每天都要学习很久——少则5~6小时,多则9~10小时乃至更长。这种的说法往往还有两个「配套」事物:
一个是「学习计划表」。
「学习计划表」已经成为一些公考机构「宣传标配」了——突出特点就是「密密麻麻」。
此类计划表一般都特别细致,会列出每个时间段具体要干什么,甚至连吃饭、睡觉的具体时间都精确到分钟,让人感觉不明觉厉。
有的「学习计划表」甚至会分多个层次,先来个「大方向」,比如距离考试X个月需要干什么,X周需要干什么;再来个「中步骤」,比如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的某个时间段要干什么;最后来个「小细节」,例如XX时XX分要做出某板块的多少题。
「学习计划表」是公考培训机构「杀手锏」,对于不属于公考流程的小伙伴来说,第一眼看上去往往会被唬住。
但事实上,「学习计划表」不能说毫无意义,只能说聊胜于无。
第二类是「艰难上岸实录」。
当前稍微有点名气的公考培训机构,都会推出很多「模范学员」,而这些模范学员就好像在前些年选秀节目中「比惨」一样,经历一个比一个艰难。
故事主角的典型代表:
带着孩子,工作还比较辛苦,每天复习时间不长的宝妈;
北漂沪漂广漂多年,快35岁回家乡奋力一搏的大龄考生;
因为工作不稳定被前女友退婚,努力多次未上岸,自称「除了水硕一无是处」;
自幼家境贫寒,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父母大舅二婶三伯母都为孩子骄傲,就盼着能考上个公务员光宗耀祖。
这种故事在公考培训机构的宣传中太多了,让人恍然感觉这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比惨,境遇越差、压力越大,就越受公考培训机构欢迎。
请大家思考一下,「学习计划表」和「艰难上岸实录」这两种做法对吗?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明显是在「贩卖焦虑」;但从公考培训机构的角度说,这种做法再正确不过了。
公考培训机构要做的就是唬住考生,吸引考生掏钱,至于考生焦虑不焦虑,关机构什么事?甚至越焦虑越好,焦虑了才掏钱的需求。
「学习计划表」会给读者第一时间带来「每分每秒都要努力,不然就会被淘汰」的感觉,从而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考生的遭遇越惨,其他人通过对比就会有「这么惨还能考上,我努努力上岸也不难」的感觉,从而给自己希望。
两者结合,能够在给考生营造焦虑氛围的同时保有一丝希望,很受小白考生欢迎,自然也成了帮助公考培训机构卖课的利器。
很多考生看到「每日作息表」和「上岸心得」紧密绑定,会感觉这些事例很有说服力。哪怕没有掏钱培训,也往往在心里默认「每日要尽量多学习」,甚至把它当成「上岸第一铁律」。
但真相却很简单——每天能有效复习3小时,就很不容易了,也已经足够。
二、为什么「每天3小时」很不容易
虽然一天有24小时,在极端情况下成年人的工作时间能长到12小时以上(例如互联网大厂的关键项目),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每天能「有效复习3小时」,是大部分小伙伴努努力能做到的。
何为「有效3小时」?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水分的、不骗自己的、真正提升的3小时。
没有水分的——3小时确确实实用在了学习上,没有发呆、刷手机或者干别的事情
不骗自己的——3小时确实学到心里去了,而不是在机械式地重复背诵一些几乎不可能考到的知识点
真正提升的——3小时干的事都是对提升公考综合能力有帮助的,而不是埋头刷题、刷视频。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哪怕是初三和高三,在复习最紧张的时候,恐怕也很难做到连续几个小时高强度投入吧?学习久了,或多或少要走走神,休息下,才能有精力继续。
公考备战也是同样道理。与其制定精细到分钟的学习计划,不如简单挤一挤每天学习的「水分」,看看「干货」时间有没有3小时。
除了要「挤干水分」之外,重要的还有「不骗自己」和「真正提升」。
所谓「不骗自己」很简单,就是每天睡觉前问问自己的内心,今天的复习真正对自己有提升吗?有没有在「表面忙活,实则摸鱼」?只要能给出没疑问的回答,就没有骗自己。
「真正提升」也很简单,那就是避开无意义的刷题、刷视频——做题和看视频学习有必要,但它只能占到你整个备考计划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用在针对性记忆、专项练习、真题分析等接近实战的地方。
「每天有效学习3小时」到底有多难?这里用一个简单例子说明。
对于偏向脑力的竞技比赛,职业选手能够保持巅峰竞技状态的时长不会超过1小时。哪怕其中有缓冲的时间(比如电子竞技BO5中间的休息、棋类比赛中的长考),在一天内能做到的极限也就是3个小时左右,能达到4个小时的已经非常罕见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选手为了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会饿着大半天的肚子,期间只喝水或者吃一小块巧克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有效竞技状态」再多延长一点。
西瓜当然不建议给为小伙伴饿着肚子来保持学习状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上述例子只是说明,大家平时放松着打游戏休息,和竞技选手为了打比赛保持一天的紧张状态,不是一回事。
在备战公考时,单纯填鸭似地机械记忆,和认认真真按照公考的标准学习,也不是一回事。
如果完全不过脑子地刷题、背考点,其实时间会过得很快,甚至一天学个10小时也不觉得多么累(但很可能会特别烦躁)。这种「学习」的意义并不大。
三、3小时的分配
整体而言,如果全职在家备考,那么每天有效学习时间不低于4~5小时(多多益善,但10小时是不现实的);如果在职备考,就尽量保证学习时间达到每天3小时(工作日2小时以上,节假日期间多学一会)。
关于3小时的分配,西瓜推荐要「学练结合」,即以大致一周为单位,学一周,做一周题即可。
每天3小时可以基本学明白一个板块,通过做真题加深记忆后,再认真学习,效果会更好。
做真题的话,「3小时」差不多是「做完一套公考真题+简单分析」的最短时间。
想要吃透一套真题,没有三四个小时的认真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各位小伙伴如果能做到2天吃透一套真题(按要求做完+简单分析+深入解析),那么备考效率已经相当可以了。
总结:
想要真正沉下心来好好备考,就必须无视哪些「贩卖焦虑」的文章,如果做不到,干脆就不要看。
无论是宝妈、大龄北漂还是自幼贫寒,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精确到分的「备战计划表」还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你不喜欢的话又与你何干?要记住的,就是3小时/天的「有效学习时间」标准,多了更好,少了努力,但一定不要勉强自己。
公考上岸之路或许很长,或许很曲折,但只要自己心态正,走路稳,不怕到达不了终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