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培优解读:清北布局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中学怎样更好建立大中衔接体系
近日,清华大学丘成桐女子中学生数学竞赛落下帷幕,21名女高中生分获金、银、铜及优胜奖,其中多人来自高一、高二年级。按照相关规定,这21名同学可申报清华新领军计划,在通过专家评审和预科培养后,即可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换句话说,这些同学获得清华大学丘成桐新领军计划资格,约等于“保送”。

无独有偶,今年7月一则“成都初三学生被北大录取”的消息登上热搜榜。据悉,这名同学是通过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被录取,而他也成为今年全国唯一一位初中就被北大录取的新生。
众所周知,清北两校在高校自主选拔方面,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排头兵位置,近年来更将人才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展,将目标瞄准了高二、高一,甚至初中阶段。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主选拔向下延伸,清北率先布局拔尖人才早期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拔尖人才需求上升到新高度,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纲领性文件,对拔尖人才培养做出重要的战略性部署。
随着高校自主选拔方式科学化、过程规范化、规模扩大化程度日益提高,清北两校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代表,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再次做出全新探索:两校先后推出了“数学新领军计划”和“物理卓越人才计划”。
与强基计划等自主选拔方式不同,新领军和卓越计划不再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展开,而是将选拔对象年龄进一步拓宽:不仅高一至高三学生均可参与选拔,针对特别优秀者,年级可放宽至初三。

清华和北大此举,既是对国家人才培养政策的积极响应,对《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要求的深刻践行;也是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链条向下延伸,在拔尖人才早期培养领域率先布局,对中国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探索。
构建完备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高中学校可以这样做
高等教育在布局、在谋划,基础教育更应该行动起来。
相较于清北等高校将拔尖人才培养链条“下探”的做法,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担负起更多发掘学科潜力、培养拔尖人才的责任。如果仅单纯被动式依靠高校作为,而不是自发地、主动地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结果只会一直停滞不前,最终彻底与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那么,基础教育应该如何科学、有效探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各地中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应该认识到,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为拔尖人才培养与普通教学活动相比,更加强调因材施教,需要依据学生潜质天赋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当下部分高中,特别是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高中,存在高水平师资缺口、缺乏培养经验、教研能力不足等问题,很难为学生提供拔尖人才成长所必须的规划指导和完备的课程。
因此这部分中学在探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时,可以优先考虑区域内多校联合,以区、县为单位,整合和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短时间内补足短板。
其次,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学校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培养拔尖人才,就需要具备科学教育理念的新锐教师、具备学科特长的专业教师、具备过硬教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因此在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和重视校本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三,学校应该着力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多样性。结合当下主流的高校自主选拔方式,科学筛选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适当接触中学课本以外的学科内容,通过参与高校选拔拔尖人才的各类体验营等项目,提前熟悉高校教书育人风格,培养更立体的学科思维模式,接受更专业的学习方法训练,让学生能够享受到符合其能力的教育,帮助其快速成长为真正具有学科特长和特殊潜质的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