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道口 | 道从哪里来(三)

一个人幸福与否,有三个共同的必备条件,那就是: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以及好的领导。
但是什么才算是“好”的?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有人这样才算好,有人则那样才算好,各有巧妙不同,果真十分玄妙!
无论如何,明师居于关键的位置,可以点醒我们:如何转化自己与父母、领导的关系,化阻力为助力,去邪扶正,完成这一生的任务。
实际上,这才是每一个人投胎为人的最大责任。可惜大多数人,都迷茫花花世界,困扰于人间的艰难险阻,忘却了原本的使命。
我们常说的“天命”,其实便是这种“先天带来的使命”。
“天”指“未生之前”的“先天”;“命”则是“我们自己所预设的一生使命”。
用现代话来说,“天命”就是“先天带来的人生规划”。表示我们是有备而来,并不打算来世间混日子,空手走一趟而一无所获。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愈长大愈迷糊,反而愈认为自己有成就,全不明白“返”的精神。
不能体会老子“复归婴儿”的警示,更不知道“复卦”的可贵,不能够及早反复,却一味自以为是地向前迈进。
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无奈,成为人类最可怕的盲点,非常不容易自觉。
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必须使人在出生时,从呼吸开始,一切都经由学习,才能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
所以原本有备而来的先天人生规划,全部潜而不现。
必须经由启蒙、探索、尝试的过程,还不一定能够恢复原有的天命,可见“复”的重要,实在非同小可。
“乾”“坤”是父母卦,“复”则是小父母卦。
其用意在提醒大家:偏离父母的教诲时必须尽速返回,复归父母的原先期望,如此才是孝敬之道。
与生俱来的“道”,竟然忘得一干二净,不知道要怎么办?
稍微有一些认识之后,又因为认知愈多,各种说法似乎都言之成理,反而弄得自己往来徘徊,不知孰是孰非?
许多人游走各种宗教,到头来,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自己想,想不通;向人请教,也找不到真正贤明之士。因为中人或中人以上,处处皆是,而真正令人心悦诚服的上人,却十分难遇。
“名师”一大堆,“明师”太稀少。是不是“明师”一旦为名利所诱惑,也变得不明了?
老天是公正的,而且非常严厉。稍有欠缺,好不容易明的,一下子就不明了。
明师难求,当然要更加用心寻求。
当年轩辕黄帝为了治理天下,遍求天下明师,一直到第七十二位,才遇到了广成子。他只给黄帝“道政合一”四个字,便奠定了中华道统的良心基础。
可见寻求明师,再辛苦、再艰难,也十分值得。
我们把寻求明师指点,以期明道、悟道、行道的过程,称为求道。
看起来各有不同,实际上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孔子自述一生求道的历程。
毕竟孔子是世所罕有的思想家,具有集大成的智慧,所以能够无师自通,成为天下后世的典范。
见贤思齐,我们若有仿效之心,不妨用心探究一下:“怎样求道,对自己最为合适而
有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