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翻译作品

翻译作品大致分两种:能看和好看。
社科书籍,能看就行。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逻辑,自己大体顺藤摸瓜琢磨个差不多就行了。当然,最好还是去看原文。其实老外的写的东西大多平实近人,反倒是译者的形式化,会给读者造成困扰。
人文作品,则要挑剔一些,分好不好看。文风粗糙的作家,翻译者也不会太吃力。但文风细腻的,会极其难翻译,译者也不一定肯下功夫。难得的翻译佳作有王道乾的《情人》,好到可以全文背诵。王小波说:“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出来的。”《情人》不仅翻译出了原文的感伤靡怀,更将我们白话文的美感提到新高度。王道乾是个诗人,《情人》中充满了节奏,韵律感。在这里,原文与译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珠联璧合,相互成就。
《洛丽塔》的原文读起来也特别舒服,即使一些词读不懂,不影响其节奏感。译作尚可,失了些底蕴。不过此书出名,主要因为其题材敏感。
翻译差的也不少。有些纯粹是胡翻,只比机器翻译强一点。你看了想骂人,为什么要浪费笔墨纸张呢?
还有些作品,作者就故弄玄虚。传到国内,译者读不懂,继续故弄玄虚,用一堆高级词汇拼凑。读者犯难了,读不懂但又不能露馅儿,那也故弄玄虚地评价一番吧。最后书的品评成了谄媚者们的集体演出,好不热闹。哲学书,最起码翻译者下了功夫,读懂了。翻译出来的文字虽然艰涩,但也能啃得下去。故弄玄虚的,你认真啃几句,就会气血翻涌:“我可去你妈的吧。”
诗能被翻译吗?硬译肯定能译出来,但精华会掉大半。就像我们把唐诗宋词翻译出去,你看了译后的东西,觉得一塌糊涂。一些外来的诗作,读起来像猜谜语。好像知道在说什么,但又突然断篇了。译者也不尽心尽力,文字是啥就翻啥,文字隐含的感情意象一概不负责。
插一句,《江村经济》是最平实好看的社科作品,它没有半点架子,不会这名词那形式化给你整晕。这本书翻译出去,老外都竖起大拇指。
读翻译的作品大致是个囫囵吞枣的过程,真要认真读,应该去读原文,学习对方语言。你可能觉得代价大,量力而行。文学作品,是一个区域,或者民族的文化缩影,就是会了对方语言,不了解其文化,还是体会不到一些精髓的东西。
翻译的准则是信达雅没错,但这三个字模糊朦胧,具体操作全凭译者自己拿捏。有时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你太僵硬,把文章弄得一板一眼,自己不舒服,对读者不负责。但太用力,又会有人批评你。冯唐之前翻译泰戈尔的诗作,我觉得不错,但面世后被骂的狗血淋头。人们说他玷污经典。他可能就压根没想过代表权威,就被人按了下去。
不过从读书的角度,译者倒是最能细致读一遍书的人。
经济全球化,不同语言也在迅速消亡。可能过几百年,大家就都说“世界语”了,到时候也不存在什么“翻译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