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播电视事业:苏州电视60年
早在1960年,苏州市就筹建电视转播台,地点在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的钟楼上。1975年10月1日,转播台搬迁到苏州市观前街口的察院场邮电大楼六楼,二百平方米的工作室加机房是苏州电视起步的地方。传输微波的大锅盖就安装在楼顶的平台上面,微波幅射对人体不利,每次运作都有同志提醒:“不要靠近微波大锅盖!”电视转播台时代,工作人员在吱吱作响的发射机房,日夜注视和抄录着各种仪表数据。 在苏州电视发展史上,1976年9月9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这一天,毛泽东主席逝世。为了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追悼会实况转播,苏州各商店电视机销售一空。有苏州市民专程乘火车到上海购买电视机。从此以后,苏城上空各家各户屋顶上逐渐树起了“鱼骨头”,也就是接收电视信号的室外天线。 改革开放以后,从苏州钢铁厂的技术员工、部队复员技术军人、大学及高中的优秀青年中招收人员,充实到苏州广播电视局电视科,从事电视制作和调频广播工作。1983年12月苏州电视台正式成立。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是文化事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各个地方掀起了建台的热潮。邮电大楼的办公场所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1986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苏州电视台在竹辉路扩建,并建造142米高的主电视塔。苏州电视台11频道(转播中央台)、6频道(转播上海台)、18频道三个主频道转移到新电视塔上播送。建设过程中,工地人手不够,就组织员工去搬砖。大家一起上,拉纤式地把象腿一样粗的电缆送到了142米的高空。就这么苦干加巧干,电视塔和配套机房宣告建成! 初建的电视台突兀地矗立在南园大队的菜花田里,进出的唯一通道竹辉路是一条泥土路,大家戏称“作灰路”(竹辉路谐音)。苏州电视台逐渐从转播过渡到以自办节目为主。新闻、专题、文艺节目各种栏目不断增加,还有广告和电视大学的教学内容。1986年起,自办节目每日播出。与此同时,苏州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广播的发射功率也达到了十万瓦,电台的值机技术人员也来到了城外上方山,听草虫鸣叫,闻菜花清香,看孤舟夕阳。 苏州电视台国际部成立于1992年,摄制了一批介绍苏州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投资环境的专题片,先后在我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纽约等地的境外电视台用8种语言播出。1994年,在美国的黄河电视台开办《今日苏州》和《名城掠影》两个专栏,通过美国卫星电视网向全世界播出。 脱胎于苏州电视台的苏州有线电视台1994年1月在公园路1号正式开播,两年后有在天薇巷(苏州电视台北侧)建造了新大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台记者外出采访时会随身带着一个四英寸的电视机,用来看素材。在放映的时候,小小的屏幕前总是挤满了人头,一边看一边好奇地议论:“你看,你看!你在里面呢。”“你看你,怎么动作这么不自然的?眼睛不知道在看点啥!”引得全屋笑声一片。记者走的时候,大家还要千叮万嘱关照他:“放的时候提前打电话给我们呀,我们全村人都要在电视里看呢……” 改革开放初,苏州电视台为了进口广播电视设备,甚至要打报告到江苏省财政局才能批到外汇。随着开放的进程,电唱机、报话机、动圈话筒、电子管扩音机、高音喇叭、黑白工业摄像机、立体声开盘放音机、磁带式录像机、数码摄像机……各种采录、编辑、播出设备与设施不断更新。 从鱼骨天线到有线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苏州广播电视鉴证了苏州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也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苏州迈向国际化大城市的进程,也留下了城市建设、市民生活各方面变迁的真实史料。广播和电视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播音对普通话的推广起也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1年9月,为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原来的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苏州电视台、苏州有线电视台、苏州广播电视报社等单位和原来吴县广播系统的基础上,组建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总台成立之后,新闻主业、广告营收及各项事业均获得高速发展,经营收入连续十余年位列全国地级市电视台首位。2016年,总台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南施街的苏州现代传媒广场。 苏州广电总台紧紧围绕市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节目建设积极推进本土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苏州新闻》《新闻夜班车》《社会传真》《施斌聊斋》等一批主干品牌栏目,深受观众喜爱。苏州电视晚间黄金时段连续保持60%以上收视份额,苏州广播保持80%以上收听份额,均居垄断地位。 在新时代,总台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和用户思维,不断加大以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了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传播多元的融媒体产品,培育了名城苏州网、移动客户端“看苏州”和“无线苏州”等高粘度、社群化、服务性的平台,推动了区域最大的全媒体矩阵和数据库的建立,新媒体总用户超700万。苏州广电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的城市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的方向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