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常识|中国电影学派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当下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有三个显在命题,“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和“共同体美学”。三大命题的建构背景均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语境,从时间上追溯,三大理论最早被提出的是“中国电影学派”,根据学者侯光明的描述,“中国电影学派”提出的现实语境是“西方经验已然不足以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此,从自身历史和经验中吸收营养、构建独立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成为了我们直面和解决自身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有益和必要尝试”。

特点
characteristic
中国电影学派缘起于“2015年10月16日,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5周年校庆,李岚清同志来校作了题为《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的讲座,提出了‘能够出现影响世界的中国电影学派’的希望。提出研究主体由理论体系、实践创作和人才培养三部分构成,研究目标是“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中国美学精神融入艺术理念中,外化为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影像表达,让中国电影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同时,学者贾磊磊从学术角度对“中国电影学派”做了概念确立和内容分析,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学派是指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优秀影片的集合体,与一系列理论成就的综合体。它们共同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风范承传绵延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传统之中”,进一步说,中国电影学派“并不是某个时期、某个群体所组成的艺术创作流派,而是指在一个不断演进、持续延展的影像体系中所蕴含的艺术传统。
从本质上看,“中国电影学派”应当说是一种“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在地性电影创研体系。此外,“中国电影学派”还存在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理论点,其倡导者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立与发展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这涉及到电影的国际工业化创作以及人才培养问题,因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目标还包括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需要从电影观念出发,以史学的维度梳理其观念“文脉”。厘清和掌握主流与类型、美学与工业、区域与全球、国家与特色这四对关系,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的基础工作。
体系建设任务
mission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离不开扎实的电影史研究、作品研究、艺术家研究,正如学者们主张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要从扎扎实实的电影理论批评实践做起。为了“建构”的“构建”工作,可以依循结构主义的思路,将整体的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分设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任务。

一、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除了研究理论体系总体架构中关于中国电影学派最本体的概念、对象、范畴等问题,学派研究的任务主要定位于学派的核心关系、关键原则等方面问题的探讨。
(1)关于“民族性”和“国家性”的关系
走民族化道路和民族化学科体系建构的努力,是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开端和长期实践,也是一条贯通中国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红线。20世纪早期,中国民族电影的努力,是争取作为世界民族之一的电影被西方看到的机会,接下来才是追求民族特有文化意蕴和审美风格的探索;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努力,才逐渐加入了民族主体性的内容,要求以中国,而不是西方的文化经验和审美作为艺术价值的核心标准。

(2)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作为中国电影学派,一贯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电影发展的先进理论经验,同时,持续更新创建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内容。「比如,学习借鉴苏联时期的蒙太奇电影理论,林年同总结了“基于单镜头蒙太奇理论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学习借鉴欧洲的艺术电影理论,产生了中国诗电影、文艺电影的美学追求;学习借鉴美国工业电影理论,产生了中国武侠片等类型理论。」
中国的电影理论界,结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的自觉追求,陆续形成和提出了诸如“影戏论”“电影本体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谢晋模式”“西部电影”等理论和主张,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依然需要继续提炼和梳理中国电影发展的理论规律。

(3)电影理论的不同侧面关键原则的界定和厘清
对于中国电影学派新本体性的认知,既要坚持活化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美学的使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和美学,更要明确进行中国电影学派在当代的新发展定位,要探索和发现中国电影学派的新艺术属性。
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不同文化层面的认知,要分层面探寻中国电影从民族精神,到民族内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方面的核心要义。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艺术门类特性认知,既要梳理和吸收从诗歌、绘画、书法、雕刻、舞蹈、戏剧戏曲,到摄影、电视、游戏的多艺术门类营养,更要融汇凝炼出富含电影艺术门类属性的规律。

二、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是基于中国电影学派内涵本体的纵向和横向研究。纵向上,研究学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横向上,研究学派在创作、产业、教育等维度的平行发展规律。
同时需要开展学派在空间地缘、伦理、科技发展等专门“面向”上的问题研究。开展空间地缘研究,可以找到中国电影学派不同源流的传承和发展方向,也可以采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电影传统的传播与互动情况总结,跳出原来中国电影史论将地缘电影单纯当作类型风格电影研究的局限。

三、微观层面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要在学派概念的视角下,对中国电影作品和电影艺术家风格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在原来中国电影史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影在相应的不同侧面,对历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代表性艺术家、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谱系,进行的溯源研究。
同时应该注重对于电影艺术家的风格和电影理论家的学说进行个案研究,是从个体向度开掘的现实路径。饶曙光发表的中国电影理论家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系列成果是典型的范例。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以高举中国特色旗帜,扎根中国现实土壤为核心,凝练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管理体系、学术体系和实践体系,以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学科建设需求以及社会审美需求,力求打造具备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的电影艺术作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电影强国和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做出贡献。

内容参考:
中国电影学派的学理性:从方法、电影史经验到观念性实体:陈林侠林邦
论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四大关系:厉震林
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刘晓希1饶曙光2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的建设任务:刘军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与未来理念:胡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