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四十五)
东坡水调 淮东将领王智夫说:曾经看见苏东坡亲手染制的《水调词》,里面说“羽扇纶巾谈笑处,檣橹灰飞烟灭”,才知道现在的“强虏”,是后代讹传的。 我个人考究《周瑜传》,里面说黄盖烧曹公的船时,风刮得很猛,火被风吹到岸上,岸上的营落皆被延烧,烟焰涨天,读后可了知“樯橹”是对的。 荐疏称字与年 孔融上表推荐祢衡说“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应瞻上疏推荐韦泓说“伏见议郎韦泓,年三十八,字元量,纯心清冲,才识备济。”萧扬州推荐士表说“窃见秘书丞琅琊臣王暕,年三十一,宇思晦,七叶重光,海内冠冕。”古时候的名人推荐人才时,皆说出所推荐人几岁并称对方的字。 现在的推荐书,很难看见这样写,难道当时是人才的字素著吗?这样的格式唐朝还有,读令狐楚推荐齐孝若,他写道“窃见前进士高阳齐孝若,字考叔,年二十四”等等。 范云让封侯表说“晋安郡候官令东海王僧孺,年三十五,理尚栖约,思致恬淡。”这里有说年纪没称字。唐朝韦处厚推荐皇甫湜、崔颢推荐樊衡,也是只说年纪没称字,这才了知唐朝人的撰述,皆有其渊源。 无恙无他 现代人说“无恙、无他”,按照《说文》的说法,说古时候的人皆草居,患他,所以会互相问“无他乎?”,音徒何反。徐铉注解说“他,现在世俗人所说的蛇,音食遮反。比如黄鲁直有首诗于坡字韵协,说‘岁晚喜无他’这句的他就是说蛇。” 又,《风俗通》说:恙,是一种毒虫,经常咬伤人。古时候的人皆草居露宿,所以会互相问“无恙吗?”这个意思和“无他”是一样的。 东方朔的《神异经》说在北方的大荒野中,有种吃人的野兽,它一叫人就会得病,野兽的名字为“㺊”。它经常走进村落,并进入人们的住处,人皆害怕,于是黄帝把它杀了,因而北方人无忧、无病称为无恙。《神异经》认为是毒兽,与前面的说法不同。 杨妃窃笛 《容斋续笔》说:唐明皇有五个兄弟,到天宝初年已经都离世了,杨太真是守三年后才入宫。但元稹的《连昌宫词》却说“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真是可笑。 我考究唐史,申王在开元十二年离世,岐王是开元十四年离世,薛王是开元二十二年离世,宁王、邠王是开元二十九年离世,杨妃是开元二十四年入宫,号太真,立刻一人独占侍寝之机。杨妃入宫的那年,虽然申、岐、薛三王已经离世,但宁、邠二王还活着,张祐是亲身经历这件事的人,他将这事写成歌,里面有说“日映宮城雾半开,太真帘卷畏人猜;黄番绰指向西树,不信宁王回马来。”又说“虢国潜行韩国随,宜春小院映花枝;金舆远幸无人见,偷把邠王小管吹。”张祐的歌是纪实歌。 《容斋续笔》说杨妃是天宝三年入宫,这是很大的过失,因为在天宝初年,是太真被册封为贵妃的时间,不是入宫的时间。 集子里说虢国窃邠王笛,而《百斛明珠》是说妃子窃宁王笛,说法不同。 张祐经涉十一朝 《百斛明珠》记载:杨妃窃笛,张祐的诗中有说等等。《剧谈录》记载:唐武宗的才人孟氏离世,张祐作诗等等。一是说明王时期的事,另一是讲武宗时期的事,这二事间隔八、九十年,年代相差有些远。 《唐书》没有张祐的传记,他有十卷文集,但未注明本末,其中有大约记录的是在《松陵集 颜萱序》,序说“过祐丹阳故居,已易他主。祐有四男一女,男曰椿儿、桂儿、椅儿、杞儿,三已物故,惟杞为遗孕,与女尚存。故姬崔氏,霜鬂黄冠,杖策迎门,与之话旧,历然可听。琴书图籍,今属他人。横塘之西,有田数百亩,力既贫窭,十年不耕,岁赋万钱,求免无所。(大意:我经过张祐的故居丹阳,此屋房主已经是别人。张祐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是椿儿、桂儿、椅儿、杞儿,其中前三儿子已经过世,杞儿是遗腹子,女儿还在。张祐的姬崔氏,此时手持杖到门前迎接,她头戴黄冠,鬂角可见已白,我与崔氏话旧,她吐字清楚。张祐的琴、书、图和一些他收藏的书籍,现在已经被他人买走。在横塘的西侧,有数百亩田,但已经十多年无人耕种,张家已经没落了,如今已是贫苦人家了,但一年还得纳税万钱,求免无所。)” 陆龟蒙也作序说“祐,元和中作宫体小诗,辞曲艳发,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或荐之天子,节奏不下,受辟于诸侯府。性捐介不容物,辄自劾去。居曲阿,性嗜水石,悉力致之,不蓄善田利产为身后计,死未二十四年,而故姬遗孕,冻馁不暇。(大意:张祐,元和中作宫体小诗,他的辞曲调艳发,年纪大后,稍微有建安的风格。有人将他推荐给天子,但因诗歌节奏不符合当下,被诸侯府嫌弃。张祐个性要强不容物,于是决定离开。张祐离开京城后居住在曲阿,因十分痴迷山水、石头,有钱便去游山玩水,不肯买田置产,思考自己死后的事,导致他离世后这二十四年来,故姬和遗腹子,贫困过日子。)” 读二公的序,可以大致了解张祐的生平。按照《松陵集》的时间应该在咸通间,再通过龟蒙所说的离世后二十四年来推理,张祐离世的时间大概是宣宗大中初年,因而张祐历经十一朝,估计是在一百二十岁时离世,他的寿命竟然如此之长,是未可深诘也。 张祐有诗句说“椿儿绕树春园里,桂子寻花夜月中。”又有诗句说“一身扶杖二儿随”,《桂苑丛谈》的作者只知道张祐有这两个儿子,但不知张祐还有椅儿、杞儿。 东坡卜算子 黄山谷说“东坡在黄州作了《卜算子》等等,词意高妙,那是不吃人间烟火的人才能说的。” 吴曾亦说“东坡贬后居住在黄州,作了《卜算子》等等,他看中王氏家的女儿。读者无法了解词中具体在表达什么?张文潜之后也被贬到黄州,他去拜访潘邠老才详细知道,文潜曾经题诗说过这件事。” 我个人以为二位所说的话,没什么好怀疑的,但我曾经读江人王说《梦得》,他认为《卜算子》是在惠州白鹤观所作,不是在黄州。惠州温都监的女儿年纪十六岁,而且长得很漂亮,但不肯嫁人,温都监的女儿听说苏东坡来惠州,她开心地对人说“这位是我的夫婿。”为了听东坡讽咏,每夜徘徊在东坡的窗前。某天,东坡发觉窗外有人,急忙推开窗户,看见有个女孩翻墙而去。东坡后来知道这女子是温都监的女儿,温也承认,并向东坡讲了经过。东坡说“我来替她物色一位青年才俊。”没过多久,苏东坡过海,这事就断了。之后,这位女子离世,父亲将她安葬在沙滩侧。东坡再回惠州时,知道温女已死,心情郁闷赋了此词。东坡是以鸿雁为喻,不是在描写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是指少女到了择偶年纪却不嫁;“寂寞沙洲冷”,是描述温女的安葬处。他说的话是这样,并且说这事是蒲仲通告诉他的,不知道是不是事实?先记录下来,以备之后校正。 渔隐认为鸿雁居宿在芦苇间,不会栖宿树枝上,这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话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个人以为,要是自己书读得少的话,就不要轻易议论前辈的诗句啊。读隋朝李元操的《鸣雁行》,里面说“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东坡的句子会没根据吗? 在人贤识其大 《论语》说“在人贤者识其大者”,又说“多见而识之”,这里的“识”字无音,现代人多读如正字,比如前不久上庠出了一题《贤者识文武之大赋》,入选的作品皆将“识”作入声押,不知道其实是“志”字。 我个人读《刘歆传》、蔡邕的《石经》,皆说“在人贤者志其大者”,《沟洫志》说“多见而志之”,是读“识”为“志”。 《论语》说“亡之命矣夫”,亡解释为死。但楚王嚣说“蔑之命矣夫”,蔑解释为无,如果是这样的话,死亡的“亡”字读有无的“无”。 《论语》的“因不失其亲”,《南史》记录王元规说“姻不失亲”,是古时候的人所注重的,难道可以辄婚非类(指非亲类通婚,典故出《陈书 列传 卷27)?张说之碑,也说“姻不失亲,官复其旧”,按此可以了解相因的“因”字可当婚姻的“姻”来用。 《论语》说“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汉仲长统说“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可了知“风”字可当“讽”字用。 《周易》说“君子道长”。这个“长”字,傅咸、韩退之等人的诗,作平声协,是将生长的“长”字作长短的“长”字读。 《毛诗》的“唱予和女”,“和”字原本读去声。鲍昭的“高唱好相和”,作平声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