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学导论

2023-07-20 18:02 作者:政治学上岸  | 我要投稿

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政治观

1、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和实证,并且往往是暴君借神权迫害人民的“护身符”。

2、第二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1)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正名”是孔子提出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除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

2)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

3)这种价值追求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以达成人类共同体的最高的善。

3、第三种是一般民众和一些政治理论家的看法,他们认为政治就是争夺权力。

1)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因此,权力便是国家一切机构与法律的基础。

2)当代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认为,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研究谁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何时得到。

4、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5、第五种政治观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罗万象,其基本线条是:

(1)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的经济结构的制约。这一论断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毛泽东说:“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

列宁也告诫我们,政治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敌对阶级间的关系,也涉及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不仅阶级之间,而且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

另外,随着阶级对抗社会的消亡,政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阶级斗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巨大损失。

3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

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既说明了政治的核心,又为后人认识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4)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似乎又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因而它又是一门艺术。

由上述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发展。

6、第六种政治观,来自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界定,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威性资源分配的过程。

这个说法在西方影响深远,其实和拉斯韦尔的说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讲谁得到什么的问题。这种说法的最大问题,就是把政治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制度性存在,是在既定制度下分配资源的过程。

(二)政治观的“时代性”

1、政治是一个时代性和语境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共同体的最高的善”的说法永远正确,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即不同语境的“”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依旧是如何维护“国家性”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

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有着重大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拉斯韦尔和伊斯顿等人的说法去界定政治,因为他们都假设国家性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政治是在宪政秩序内分配资源问题,因此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设计时都是运用如何开展竞争性选举,如何分权、自治之类的“美国智慧”,结果很多发展中国家更加国之不国。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前提是国家建设问题,即寻求一种稳定的根本秩序问题。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学来说,首先面临的是国家性问题。其次,分配正义是每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难题,因此讲政治不能不讲如何分配权力、财富乃至权利等稀缺性资源。

(三)含义 ★★★

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第一,国家性

就是说国家所以为国家,国家领土是统一的,国家是享有主权的,国家是享有普遍性权力的。国家性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公共物品。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稳定也不是天赐的公共物品,和平与稳定是国家性建设的结果。

2、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

即一个国家应该保有独特的文明基因,应该有立国价值,并有民族融合和政治团结。国民性维系着国家性,国民性危机威胁着国家性,也就是国家的危机。

3、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1分配正义主要是在制度设置、立法目的和公共政策等方面,一个阶层或集团之所得不以其他人之所失为代价。

2国家性是分配正义的保障,分配正义巩固着国家性。也就是说,不公正的分配制度必然会危害国家性、国民性。

3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如果说经济学重在如何生产财富,政治学则重在如何分配财富;生产财富需要效率,而分配财富则讲公正;相应地,效率需要保障个人权利,而公正则趋向保护整体性权利。因此,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四)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现代性意味着同一性,很多国家的制度形式越来越类似,但治理能力决定了国家的差别。

(五)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政治价值很多,但是古今中外一个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就是公正,公正是衡量国家性和资源分配的最基本标准,也是政治发展、政治改革乃至革命的一种价值追求。


政治学导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