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与听》重磅专题译介 | 回归原点:日本动画的种子

作者/ Jonathan Clements
翻译/ qw0aszx
校对/ 屠龙侠912
编辑/ 塔塔君
本文原载于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Sound)2020年夏季刊第30卷第6期专题《日本动画特辑:50部精选动画电影》。本专题由一份榜单以及7篇专题文组成。
《视与听》是由英国电影学院(BFI)创办的电影杂志,该杂志自1932年创刊以来一直在电影业界与影迷心中保持着权威性,享誉全球。毫无疑问,这是一份来源于西方视角的日本动画电影榜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读者将有机会将接触到许多在东亚语境下极少被提及的内容(如日本动画在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其时代背景)。而由于切入角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差异,对于部分影片的评价,也与国内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另一方面,《视与听》作为一本专业的电影杂志,除了选片聚焦于日本动画电影,许多作者也多将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置于日本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的视角之下,将其与实拍电影、媒介发展等角度进行了联系。这在国内的动画评论领域同样是不多见的。
最后,除了核心榜单的内容以外,该专题还针对日本独立动画、女性与日本动画、日本动画的全球化传播等多方面内容撰写了相应的专题文,内容十分丰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是一份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展现西方爱好者以及学者对于日本动画认知的重要专题。对于国内的动画爱好者而言,也无疑是一次听取域外之声、以另一种视角了解日本动画的机会。
该专题的榜单内容以及7篇专题文的翻译将由名作之壁吧(@名作之壁吧_圆盘评论家)与动画学术趴(@动画学术趴)联合陆续发布,欢迎各位读者关注、查阅。本文为杂志中的第1篇专题文。
本文的翻译工作由多位动画爱好者自发组织,翻译存在疏漏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见谅、指教。翻译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归原点:日本动画的种子
JonathanClements写道,风靡全球的日本动画现象诞生在日本战后所经历的技术、经济与人口变化之中。
日本动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片《桃太郎:海之神兵》(1945)对于它所处的年代来说,来得太晚了。在战时的艰苦时局下,尽管大部分原定的动画师都被征入军队,导演濑尾光世带领一支主要由重新受培训的女服务员组成的团队,仍以一种英雄般的飞快节奏完成了全片。在被审查部门拖延了几个月后,濑尾这部以拟人化角色讲述太平洋战场的英雄故事最终在1945年4月发行。而那时东京已成一片废墟,作为影片受众的孩童们也都撤离到了乡村。在很多年里,此片据信在战后的宣传清洗中被销毁并失传——现有版本则来自1983年在一个仓库中所发现的仅存的中间片拷贝。
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动画师是依靠政治宣传和教育片的制作合约得以发展,因而在战争结束后的短暂时间内,整个产业遭到了严重的收缩。四十年代的日本动画产业中,女性工作者因为男性的集体归乡而显著减少。导致劳工市场竞争加剧的不仅有退伍军人和海外归来的殖民者,还有从“满映”归国的员工,这家“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是日本占领满洲时建立的电影机构。战时动画的主要创作者们遭到了两方面的打击,一方面他们被认作帮助“煽动战争”的宣传者,另一方面是在冷战开始之际被怀疑是左翼分子。
少数动画师通过一种全新形式的政治宣传留在了业界,那就是辛劳地为美国占领当局的民间情报教育局制作影片。其他人则依靠为真人影片制作动画画面或字幕卡而勉强糊口。本应该拯救日本动画长片的作品是《国王的尾巴》,其故事源自安徒生的童话,由濑尾光世领头在东宝制作。然而该片被一个反对工会的公司上司搁置了,理由是本片“充斥着赤色思想”。这个项目被叫停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多平淡无奇的缘由,比如战后醋酸赛璐珞的大幅涨价,以及管理层面对竞争时的沮丧。最终以有限资源完成的黑白动画《国王的尾巴》,时长仅有47分钟,勉强够到了足以售票的长度,甚至成功在影院上映。但那时的日本市场遭到了海外彩色影片的进攻,迪士尼1937年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1950年成为第一部在日本上映的彩色动画电影。它预示了之后多年的未来:一连串高预算的海外动画将几乎支配每一次学生假日档期。
最终是东映的大川博,一个常与数字打交道的人,从统计数据中看出了转机。这个前铁道部会计肩负起了挽救一批经营惨淡的电影公司的任务。大川打赌迪士尼的统治地位会在五十年代中期衰竭,而事实果真如此。迪士尼当时在日本的最后一次大成功是1956年发行的《小姐与流氓》(1955)。正是在那年,大川买下了艰难生存中的日动映画,将其改为了东映的动画部门,并宣布制作日本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
实现大川的雄心需要建立庞大的内部培训体制,几组新雇人员都得由日动的老员工进行培训。每组新人中会诞生新的原画师,而理论上这些新原画师能继续培训自己组里的其他人。在大川的规划下,职员数量从二十三人增加到了五百多人;而他们产出的长片《白蛇传》(1958),正是大川试图通过将著名中国传说改编成电影,从而在亚洲市场打败迪士尼的计划项目之一。但就在电影完成前两个月,由于长崎发生了一起日本民族主义者侮辱中国国旗的事件,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切断了与日本的一切经济来往。大川本想靠着中国市场大赌一把,结果这扇门被关上了。

《白蛇传》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低于预期,虽然它的确成为了第一部短暂在英国放映的日本动画电影。本片开启了东映每两年产出一部动画长片的惯例,既能服务日本市场,又可以将自家的动画师推销至广告制作领域——随着电视进入日本,这个行业的规模经历了指数级增长,其利润远比动画行业丰厚得多。到了1958年,日本每年制作的广告中有近一半是动画,这一领域的作品也常被许多只关注了长片领域的电影学家们所忽略。
那时候大家都认为日本的动画产业出于经济原因,不可能制作出每周播放的电视动画。一项调查估算指出,就算当时整个日本动画产业的劳动产出翻十倍,都不够每周制作一集22分钟的“全动画”(指每秒24帧内播放12张画面,也被称作“一拍二”)。东映的管理层提出了制作每周放送的电视动画的计划,但员工们不愿接受,而上司们试图招揽能够做到的天才。其中东映特意试着去招募持永只仁,他是《桃太郎:海之神兵》的助理导演。战后自愿留在中国的持永当时已经回国(译注:持永只仁当年作为满映员工在中国工作,战败后满映被改为东北电影公司,而持永应邀加入了东北电影公司,在解放区创作了短片《皇帝梦》《瓮中捉鳖》,后来还培养了不少新中国的动画制作人员;他也为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建立做出许多贡献,是早期核心人物之一。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炮声中的电影》一书。),正在为美国Rankin/Bass公司制作定格动画剧集《新木偶奇遇记》(1960-1961)。该剧每周都要产出一集12分钟的新作,因此持永可谓已经达到东映目标的一半程度了。但是持永拒绝卖掉自己的MOM制作公司(MOMプロダクション),说自己更喜欢在幕后为Rankin/Bass工作。他最为人知的成功之作可能是1964年的美国电视电影《红鼻子驯鹿鲁道夫》。

标注:在很多年里,此片据信在战后的清洗中被销毁并失传。
最终还是手冢治虫以《阿童木》(1963-1966)打破了日本电视动画的僵局。这位多产的著名漫画家,带着想要复制迪士尼的信念进入了动画产业,为东映的《西游记》(1960)画过几个月的分镜表。由于被东映限制了自身创意的发挥,生气的手冢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虫制作”,并从东映那边挖来了许多早期同事。那时不止手冢一个人靠着夸张的薪水挖走过主要动画师。六十年代的东映在重组及劳工纠纷的压力之下,其培训体制反而无意中为竞争者们提供了不少员工。
据说手冢治虫曾如此告知自家员工:“我们做的不是动画片(Animation),是动画(Anime)。”(翻译注:Anime即アニメ,为日语中对英语单词Animation的简称。从八十年代开始,Anime逐渐成为西方对日本动画的专用称呼。)手冢采用这一缩减的词汇来称呼一种缩减的产物:他将每秒平均包含的赛璐珞张数削减至只有八张(“一拍三”),并结合快速剪辑、静止帧以及单帧缩放等手法。他还建立了一个赛璐珞的画面仓库,以便在日后的集数中重复利用,大量节省了开支。

但这一切还不够,在之后被人们称作“手冢诅咒”的做法中,他刻意压低自己产物的价值,按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富士电视台,以此与真人儿童电视剧的价格抗衡,同时也能逼退同行的竞争者。因此,第一部完整的日本电视动画就为此后的作品建立起了不稳固的收支标准,陷入了没有赞助商或海外版权售卖就无法盈利的状态。而虫制作本身也在十年内选择了制作像是《克娄巴特拉计划》(1970)这类时运不济的成人电影,最终走向倒闭。
与此同时,在靠着电影做大的东映公司,管理层却决定将广告、海外合约以及电视业务优先于电影考虑。这也让东映陷入了劳工纠纷,冲突主要体现在领取固定薪水的员工与越来越多凭借名气收费的自由职业者之间。工会代表宫崎骏斥道员工们应该干多少活拿多少薪水,而他的导师高畑勋在制作《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1968)时试图讨论更多成人的主题来吸引成年观众。两人因此被东映的上司们认为是“惹麻烦”的小团体。差点被东映抛弃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上映时撞上了迪士尼的《森林王子》(1967),结果票房失利。这场失败最终导致影片的创作者被东映解雇,从而进入了棘手的电视动画行业。
七十年代的日本动画是电视动画的天下。主要通过依赖玩具公司的赞助,一系列能尽可能活用有限预算的手法与风格被开发出来,包括静止帧与超写实风格。而反对刺激科幻题材以及机器人打斗的宫崎骏和高畑勋,接手了一项改编瑞典作家约翰娜·施皮里的田园小说《海蒂》的企划。“在那个时候我们才理解了电视的危险之处,”宫崎骏曾经写道,“电视产业持续要求同样的产品,这种贪婪导致一切变得平庸。”两人合作产出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1974)收获了高度评价,还成为了“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的原型——在接下来十年里,这个改编文学作品的动画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高昂制作成本却差点让工作室倒闭。
到了八十年代,广泛传播的录像带设备再次改变了市场。评论家长山靖生将其比作时间机器的发明,而分享与传播日本动画的粉丝文化由此诞生。同时这也使得创作者们能绕开电视和电影院等发行渠道,为已经长大的《阿童木》观众们献上更成人化的内容。色情是早期直接以录像带发行的日本动画的主要元素之一,此外科幻和奇幻也是。七十年代的动画创作者们偶尔争论过儿童以外的群体内会不会隐藏着全新的动画受众。而答案在1981年第一部高达电影上映时变得十分明显了。《机动战士高达剧场版》以“全新世纪的宣告”作为宣传,吸引到了超过一万名青少年和二十岁出头的粉丝。

标注:色情是早期直接以录像带发行的日本动画的主要元素之一,此外科幻也是。
电影长片的录像带发行以及日本的繁荣经济让动画的收益日渐增加,对于动画长片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八十年代中期到末期产出的一批动画长片,最终催生了海外的日本动画粉丝文化。这批作品包括了宫崎骏和高畑勋在新成立的吉卜力公司创作的经典作品,GAINAX出品的《王立宇宙军:欧尼亚米斯之翼》(1987),还有恶名昭彰的恐怖情色动画《超神传说童子》(1989)。
这个十年最终被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8)——一部有着超群的高预算和高质量动画的科幻奇观推到了顶点。本片成本高达十一亿日元(约合九百万美元。编者注:前不久业内人士渡边繁透露成本十一亿日元是当时杂志的夸大宣传,实际上并没有如此高的制作费用,但有超过一亿日元。),刚好在日本经济泡沫行将要破灭之际发行。在经济下滑的时代,只有吸引到海外资金才可能复制该片的投资规模,但是《阿基拉》的海外成功为日本动画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市场。《阿基拉》成为将日本动画作为品牌打入海外市场的先锋,多个海外发行商迅速抢购了一大批八十年代的动画长片,同时还买下了一些直接以录像带发行的次级作品。那时候日本动画在西方基本主打录像带市场,少数的影院发行也是为了推销录像带而做的赔本买卖。当然仍有一些像《苹果核战记》(1988)这样以录像带发行的作品,争相模仿着《阿基拉》的成功,反而在影院银幕上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吉卜力的大部分电影那时并没有在海外发行。《风之谷》(1984)以“风之战士”(1985)为题在美国发行录像带时遭到删减,因此制片人铃木敏夫将其作品的版权费调高到了有院线发行能力的大公司才买得起的程度。此后直到《幽灵公主》(1997),吉卜力终于等来迪士尼咬下了这口饵。


《视与听》日本动画专题翻译项目参与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彼方
魔术工房
冥岚
渐渐融化的飘雪
qw0aszx
屠龙侠912
逆时针
水泥
拆机⑨号
DC
塔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