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引起的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虫叮咬外,按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
本病以散发为主,因疫源地分布差异,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调查发现该病存在人传人的聚集性疫情,说明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该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
1.地理分布。目前己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节。
3.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虫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叮咬史。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最近研究表明直按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人类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沽。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鮮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重症患者多有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等出血表现,少数病人可有间质性肺炎、水肿、急性呼吸窘追综台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因DIC和MODS而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如贻误治疗,患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炎、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呼吸容追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