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朝一直“以胖为美”吗?并不是,初唐和晚唐更喜欢瘦弱的美女

2023-05-20 13:43 作者:黔府历史笔记  | 我要投稿

烈文哲/编辑

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唐代社会的审美共识被烙印上以胖为美。因此,凡是涉及唐朝的影视作品,其中的女性大多都是以丰肥浓丽、 热烈放姿的形象出现。

典型的是林芳兵在《唐明皇》中丰满匀称的杨玉环获得高度赞誉,相反殷桃在《杨贵妃秘史》中被指责为不符合杨贵妃的气质,与大家想象中的杨妃形象相去甚远。

这样的审美定位大致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就连近年来出土的土陶俑和壁画都发现其间女性形象较之魏晋以来的确丰满了许多。

但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考察,比如:为什么中国人的审美会突然在唐朝这里转了个弯,从先秦到魏晋崇尚纤细美女突然转变为追求珠圆玉润、雍容华贵?这种审美是否在唐近三百年间一直如此呢?

一、唐朝初年以前的审美:崇尚“抱月飘烟一尺腰”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性审美总的来看是崇尚纤细苗条的,甚至在春秋时出现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直到汉朝人们也是喜爱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到南朝以“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为美人的标尺。

隋朝末年唐朝初年这种审美标准也没有飞跃式发展,1957年发掘的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隋文帝嫡长女)外孙女李静训墓出土的女子陶俑说明了这点,其中女子都是体型颀长,腰肢袅娜的。

2012年在西安市发掘的“隋唐时期的夫妇合葬墓”发现,侍女俑身材是修长的,是秀眉凤目,高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长裙,姿容娴静端庄。

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社会上的审美标准也依然如此,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崇尚肥美。文化界的审美可以作为代表来分析。当时“宫里束细腰”、“纤腰弄明月”、“纤腰向舸”、“愿作轻罗着细腰”、“小腰丽女夺人奇”、“一搦掌中腰”等诗句也是不断涌现的。看得出来,当时人们对纤细瘦弱还是十分赞赏的。

可以说,柔枝嫩条的纤瘦一直是唐朝初年以前的审美主流标准。

二、审美转变的开始: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

根据邓天开在《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一文中的研究指出,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尤其是西域胡族生活习惯的引入,社会风气也开始有所变化。初唐的女性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些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发生在高宗朝,并在武后时期成型。

邓天开指出,《新唐书·外戚传》中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可见武则天本人的长相应该也是宽额头,下巴丰满。而武则天正是因“貌美”而被太宗听闻选入宫中的,说明武氏“方额广颐”的样子已经被公认为美人的标准,否则不会得“媚娘”之名。

武后入宫时为贞观十二年,可见从太宗后期开始人们已经对那种柔若无骨的清瘦美女不再推崇。从出土壁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类似证据,李晦墓壁画中的侍女也是面部丰腴,体态略胖,但还不至于丰满。李晦官至秋官尚书,卒于永昌元年(684年),正是高宗目眩武后掌权时期。

三、盛世大唐美人的标杆——杨贵妃

杨贵妃向来被赋予“太真资质丰艳”的形象,历代文人对其的记载和想象大多不脱丰腴雍容之辞藻。如《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素有肉”。白居易《长恨歌》: “温泉水滑洗凝脂”, 似乎可以想见杨玉怀丰腴艳丽的身形。

最极端的夸赞当属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三)

这三首诗将杨贵妃的美貌展现到了极致,云雾、花朵、水露、春风……种种世间的美景都用来形容眼前的美人,极尽比喻衬托之事,贵妃的美貌已经难以正面去描绘,只能用种种物象去靠近去形容,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跃然眼前。李白笔下的杨贵妃是丰腴的、绝美的、柔软的,是盛唐的明珠,带着盛唐的气象,高贵而美丽。在李白的笔下,杨贵妃才是健康的,是生机勃勃的。(刘晓青,2020)

正如,邓天开指出的那样,以胖为美之“胖”绝非是肥胖,更不是越胖越美。唐人董逌就有评论:太真丰肌秀骨。 杨贵妃的胖之美是一种局部的丰满,整体的匀称,即所谓的“骨秀”,而不是被民间误读的“体丰怯热难上马”的胖女人。盛唐之风包括一种妇女个性的解放,摒弃女性充当男性附属物的传统观念,要求女性也有健康的体魄,反对弱不禁风的病美人。实际上唐人提倡的是“脸如芙蓉胸似玉”的局部的丰满,整体上才能呈现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

四、审美标准随着盛世的衰落走向崇尚纤细的回潮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它打破了太平盛世,也击垮了唐人的自信与豪迈,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极大的扭转。就女性审美观而言,纤瘦轻盈又逐渐取代了丰肥秾丽,成为流行时尚。

女性在体态上也呈现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那就是纤瘦。但这一时期的纤瘦不同于唐初乃至六朝的纤瘦羸弱,不胜罗绮,而是瘦劲轻盈。

呈现出“腰细偏能舞柘枝”、“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腰支一把玉”、 “素女腰支轻若燕” “腰身瘦小歌圆紧”、 “腰身如柳枝”的状态,这些诗句皆证明纤瘦在中唐女性中极为普遍。

与此同时,盛唐时期丰腴圆润的女性审美观依然在延续。元稹的“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即是证明。这盛唐时期的女性审美观在中唐并未完全消失,但从仅有的诗句和不多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时期丰腴肥硕的女性审美观在中唐已不是时尚的风向标之所指,已失去了它的主流地位。

晚唐的女性审美观呈现出向唐初乃至更早的纤瘦回归的现象,而且这种纤瘦中又多了几分羸弱和柔媚,这是与哀婉深沉的晚唐之韵相符的。

在晚唐,已经很少见到盛唐时期丰腴圆润的女性了,而纤腰袅娜的女子却活跃了起来。体态纤瘦,柔弱婉媚的女子在晚唐是颇受宠爱的。

郭丽(2009)指出,方干在《赠美人》诗中写道:“剥葱十指转筹疾,舞柳细腰随拍轻。”这是在酒令游戏中写给舞伎的诗,舞伎应该算是当时处于时尚前沿的女性了,既然她们都是细腰,可见细腰是当时女性所追求之流行风潮。于偾《宫怨》亦云:“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刻画出一位被冷落而哀叹的细腰宫人。又有《女世说》载:“唐武宗王才人,状纤颀, ……每畋苑中,才人必从。”

花蕊夫人《宫词》亦云: ”“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由此可以看出,纤腰在当时宫中也是很流行的。此外,还有薛能《柳枝词五首》:“纤腰舞尽春杨柳”;杜牧《扬州三首》:“纤腰间长袖”;《大雨行》:“眼底不顾纤腰娘”; 李商隐《无题》:“腰细不胜舞”; 陆龟蒙《赠远》“本是细腰人”。

可以看出,纤腰在晚唐颇受欢迎。

总观晚唐女性审美风尚,与盛唐的流行趋势有很大差异,与中唐特色也略有不同,尚纤细羸弱成为女性审美的主要准则。这与末世的时代特征是相符的。晚唐国运衰竭,处于末世的人们再也没有盛唐人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激情,也失去了中唐人求新求变的勇气。他们关起门来,缩避在个人的狭小空间里,用哀婉、幽怨的笔调书写着他们的感伤与无奈。较之于雍容典雅,劲瘦轻盈,他们更欣赏纤弱柔婉之美。在晚唐,素肌纤弱、不胜罗绮似乎越来越来成为美人的标志。(郭丽,2009)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常说的唐人“以胖为美”并不是指唐代将近三百年的整体状况,而仅仅指盛唐时期的女性审美观,然纵观有唐一代,从大的方面看,人们的女性审美观经历了由以纤瘦为美到以胖为美,再回到以纤瘦为美的过程,其中“以胖为美”最能代表唐代特色,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直至今天。

唐朝一直“以胖为美”吗?并不是,初唐和晚唐更喜欢瘦弱的美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