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冰菓要20周年了,来聊聊这部作品吧

2021-03-25 16:40 作者:钉宫病中毒者  | 我要投稿

一看表,2021年,距离《古典部》第一本《冰菓》发行已经过去了20年了,即使是动画,也有9年的历史了,那今天就来聊(蹭热度)聊这部作品吧。

  

要聊《冰菓》,就先要聊一下推理小说发展的历史。


旧文比较详细的讲述了推理小说的发展史。这里简单来说一下吧。

2001年的时候,彼时的日本推理界,正好是新老交替的时候,新本格在崛起,社会派推理在衰落。1996年东野圭吾借助天下一大五郎的口痛斥了新本格和社会派,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推理小说的未来在何处,那时,东野圭吾还未创作出那种既有社会派又有新本格的小说,距离东野圭吾震撼人心的《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发表还有几年的时间。

  而青春派推理小说,崛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春派与反暴力推理一同崛起,作品很多,两者共同点就是很少有杀人案件,故事注重关心社会和年轻人。尤其是青春派,聚焦年轻人的社交、团体和焦虑,所以在年轻人当中深受欢迎。

  米泽穗信的《冰菓》就是千禧年青春派推理众多作品中的其中一部。

  从历程来看不难发现,青春推理流派主要侧重于通过日常解密,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尤其是青春期少年少女的内心,这种推理作品 很容易和青年人发生共鸣,所以使得作品在年轻人当中受到欢迎。

  但是作品的这种侧重点也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我们稍后再说。

  简单知道了创作的大的文学脉络,那么我们具体聊聊小说的事吧。

  首先就是销量,非常有意思。如果以推理小说来看,《冰菓》的销量有些尴尬,尤其是第二本的销量,差点导致本作腰斩。不过如果放在轻小说来看,其销量又是能在一段时间内稳居前三的热销作品。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本作小说到底属于推理小说还是轻小说了。从米泽穗信的作品和言论来看,他本人似乎倾向于自己是一般作家,而不是轻小说作家(毕竟大部分人对轻小说还是有看法的。)

  从《冰菓》本身以及对作者的尊重方面来说,我个人还是不会讲《冰菓》归于轻小说,而是归于一般文学中的推理小说。

  抛去2012年动画化后又一波加版印刷,从封面来看,你敢说这是一部轻小说?

未动画化前的封面
动画化后的封面

  或许是这层原因,这套小说也是创造了一个历史,那就是为数不多的,台版腰斩,简中反而发行完了的一套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第五本出现了涉政内容,简体中文版被迫进行了删减。

  删减内容简单来说,第三章有一段内容,谈到了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几个人聊到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例举了周**、凯申物流集团董事长、胡志明和岩里贼人(什么鬼),最后男主想起是邓某某。这段对故事没有任何影响,话说为何要提岩里呢?从小说发表的时间来推断,岩里两g论正好是1999年,是作者大学期间的事,看来作者很喜欢关注政治,考虑到书里的时间线应该也是2001年,或许这是为了表现书中日本学生对国际政治一无所知的一种描写。删去无伤大雅,但是简中一同删除了一段动作描写,这就使得后面的推理出现了漏洞……

  这也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动画的加持下,本作的小说在大陆地区得到了重视。不知道未来米泽穗信会不会再次提笔将这个故事写完呢?这就是个未知数了。

  说完小说外部的事之后,来聊聊本身吧。小说的优点在于,聚焦年轻人,所以能够引起共鸣,但是小说的问题也是这个,那就是它聚焦的是当年的年轻人,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关注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一些共情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我们不知道背景的观众共鸣起来就差了很多。

  相信不管是看了小说还是看了动画的,都会发现剧情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折木奉太郎崇尚灰色的青春,但是当时其他人正在享受蔷薇色的青春。

  故事有一种差异感在里面,大部分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只有折木自己是灰暗的,但是整个故事却呈现出了一种颓废感。颓废感的转折在千反田的登场,动画中的镜头语言非常有意思,象征着对事物感兴趣的蔷薇和色彩在千反田那边伸展开来,逐步侵蚀了折木的周围。象征着折木的转变。

  那我们就要看一下米泽穗信在创作本作时期的历史背景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好是米泽穗信大学期间发生的。虽然日本并不是主要被冲击的国家,但是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众多企业破产。

  作为大学生的米泽穗信,当时的心情,可能就和疫情中,众多中小企业破产,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充满了焦虑。

  另一方面,千禧年的日本开始了衰退,严重的通货紧缩,虽然对普通日本人来说,好处还是多的,物价相对来说不是很高,但是日本已经无缘世界大国的位置了。

  从这个角度想,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虽然千禧年说中国崛起如同痴人说梦一般,但是不难想到,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这个可能性在存在。米泽穗信对岩里如此关注,不难想象,大学期间周围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他产生了影响。

  所以不难看出,小说中的折木应该是当时日本青年人普遍的状态,节能主义,过好自己的小生活,不再有大的追求。而千反田所代表的,也不是与折木完全相反的一方,更多的是青春还是要好好享受的。

  然而比较有意思的是福部里志。

  福部里志是一个享受青春的人,但是从后面的剧情不难看出,他的享受是有一种装出来的,他羡慕又嫉妒折木的能力,自己用庞大的杂学和现充生活来掩盖内心的焦虑。

  如果我们画一个坐标轴。

  折木代表的是最左边的灰暗,即对未来没有兴趣,失去了未来的人,而千反田则在坐标轴的最右边,她的身份是富家大小姐,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属于存粹的正能量。而福部里志则是在坐标轴的中间,可以说代表的普罗大众。而几个人的塔罗牌,也非常有意思。

千反田——【愚者】(代表自由、天真烂漫、纯粹、可能性、天才)

里志——【魔术师】(代表善于社交、感觉、创造、可能性、起源、才能)

折木——【力量】(代表坚韧的意志、理性、自制、行动力、智慧、冷静、勇气、持久战)

那么结合第一部的“冰菓”故事来看。

“冰菓”的悲剧指的是日本五六十年代的左翼运动时期。

关谷纯被迫成为了学生领袖,承担起了对抗右翼势力和美国霸权主义的重担,这些意识形态的具体化就是学校,而学生和学校是不对等的,所以最终运动失败,而关谷纯作为zz牺牲品被学校开除,被塑造为学生领袖后又被抛弃,最终只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嘶喊着,我在悲鸣。

这段剧情可以看出米泽穗信的迷茫和期望。

在波澜的未来,可能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会被推上历史的漩涡,但至少要坚强,至少,最后能够让人听到你的悲鸣。

  所以这套小说看完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各色各样的人聚集在千反田那里,受到她的影响而发生的微妙变化。

  对不安与灰色的未来,进行了一场反抗。

  不难想象,对于2001年的日本青年来说,这本书与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被迫被社会和历史推到了历史前台,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要迎接世界的巨变。

  当我们熟知这段历史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在破灭中的呐喊。

  不过,咱们的青年无法体会2001年日本年轻人的感觉(我们也不希望体会),所以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关注点更多的是折木和千反田有没有发糖,或者人物内心有没有纤细的变化。

  在我看来,如同第一本的故事标题一样,这套小说的内核就是呐喊,是年轻人面对灰暗的幻想和悲鸣,亦或者说不屈的呐喊。但是我们至多只能体会到里面的发糖和一些男欢女爱的感情变迁,幸运也是不幸。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把这部作品推荐给别人,

  毕竟,没有《红楼梦》的观众再看完后,喜欢看到一群人在讨论《红楼梦》中的发糖情节,然后发出好甜一般的声音……


冰菓要20周年了,来聊聊这部作品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