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分析题:题干说“请谈谈你的看法”,真的是谈你的看法吗?
在和一些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去做观点型分析题时,看到题干要求“请谈谈你的看法”,就真的会去谈“自己的”看法。这种思路是不可取的。
命题人给你客套一下,你就真的去表达自己观点了,那就太孩子气了。这像不像今天单位开大会,领导已经讲话完毕,让你谈谈想法,你就否定领导,大肆谈观点了……
记住,申论考试的形式是“主观题”,本质是“客观题”,一定要紧扣材料来答题。
观点型分析题,当材料中已经给出了现成的观点,我们直接拿来用,简单又准确。
今天以2道真题为例,带大家明确一下思路。
例1:2015年国考副省卷第二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题干要求“谈谈你的看法”,即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来谈看法,注意,不是真的谈自己的的看法,而是回归材料,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材料的第5段中,直接亮明了观点“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因此,我们直接拿来用。
答案开篇第一步“亮明观点” ——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还有待研究观察。
接着阅读材料,找到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有待研究观察”,说白了就是“不确定”,为何不确定?不看材料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推断,应该是因为新技术的使用,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因此,“理由”部分,我们可以从好与坏两个大层面去概况,条理性会更佳。一起看材料:
材料2:
①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这是某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关心的问题,她比较关注社会当中的普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技术是否是促成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等问题。
②2014年某研讨会上,G教授称自己一直比较关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当时她和她的团队曾经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③“按照常识,如果大家是在同一个社会时空中生存,拥有同样的硬件条件或者数据终端,按道理来说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她说。
【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④但经过实际研究,她发现,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现实中,却容易导致马太效应,即两极分化现象】
⑤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彻底掌控信息的垄断者之间的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材料给出观点,直接用】
⑥不过,G教授还是认可了信息技术为农民工带来的一些改变。G教授大体从三个方面观察了农民工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新媒体和自媒体。
【对弱势群体有何好处,通过研究与观察,有3个方面,即段7、8、9所展现的3个方面】
⑦首先,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2.6亿的农民工“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确实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联结起的“孤独个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分散两地,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靠通信来维系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改变。
【日常生活方面,对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可以带来便利】
⑧第二个方面,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平时没什么表达渠道,在原来的生活状态下,他们的声音基本上是不会被外界听到的,但是有了新媒体技术后,他们不仅扩展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而且有了表达的渠道,G教授把这种方式视作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表达角度来看,扩展视野,转变观念,有了主体性表达渠道】
⑨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从信息技术和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信息技术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们可以即时调用各种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及各种经验。他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没有领头人的情况下,用QQ群建立维权组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他们更容易取得外界的声援和帮助。有的农民工说,如果没有自媒体技术,他们自身的权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集体行动角度来看,有助于维权和获取外界关注】
⑩G教授认为,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线上和线下一定要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农民工在互联网上虚拟的团结需要和他们已有的传统人际网络、社会关系产生联系,需要和他们所在工厂、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直接关联。
【信息技术如何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必须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技术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放在“小尾巴”中去书写。当然,此段要点如果理解为“新技术的局限”,放在“负面影响”的理由部分,也是可以的,那么“小尾巴”就需要自己来发挥一两句话。这两种写法,在逻辑上都通顺。】
(11)更重要的是,当农民工从互联网这类新技术中获益的同时,那些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的人却有能力从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两者之间的效益差距实际上拉大了,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农民工身上获得的。
【再次强调两极分化,即马太效应,可以与上文要点合并书写。】
【答案】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还有待研究观察。理由:1、理论上可以促进社会公正,且有一定作用:①生活角度:为普通人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②表达角度:拓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拥有主体性表达渠道;③集体行动角度:方便维权并获得外界关注。2、现实中却出现马太效应,普通人可从中获益,但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可获益更多,加大了两极分化。
因此,不可夸大新技术的作用,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与传统人际网络、社会关系、组织管理机构相联系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例2:2020年四次申论(下半年)第一题
请对“给定资料1”中快递员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做法加以评析。(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题干要求评析“快递员参与社会基础治理的做法”,如何看待?看材料段落7,直接点明了观点“发动快递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探索”,我们直接拿来用——这一做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值得肯定。理由:……
既然肯定这一做法,那么分析部分,肯定是去找这一做法带来的好处。
答题时,还需注意一点:此题中提到了若干优化对策,建议不要书写到“分析部分”,可以简练概括,写到“小尾巴”之中。记住,分析题的重点在“分析”,而不在“解决问题”。
材料1:
①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整日穿梭于街头巷尾、商场超市、田间地头……长期奔忙在基层一线的快递配送员就像勤劳的小蜜蜂,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近年来,快递员解锁出一项新技能,他们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到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中,成为广受欢迎的平安使者,无处不在的他们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为城市带来的好处——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②23岁的小汪是S市一名快递员,这两年,他积极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中。6月21日中午,小汪像往常一样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送件。路过某小区3单元时,他闻到一股浓烈的天然气味道。“坏了,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天然气泄漏了!”小汪一下子紧张起来。他很清楚,6月的S市天气异常炎热,一丁点火星都可能引发爆炸事故伤及群众。小汪赶紧找到小区保安,立即给燃气公司打电话告知此事,而后与保安一起在四周认真排查。经过搜寻,他们很快找到燃气泄漏点。即便如此,小汪仍留在事发地,直到燃气公司工作人员到达后才离开,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同年11月3日傍晚,垫江县快递员金宗明派件路上经过一家台球室时,无意间看见几名青年正在激烈地争吵,甚至开始相互推搡。金宗明不由地放慢速度,在一旁留意观察。只听一名青年退到一边打起了电话:“喂,我们在北街路口,带上家伙过来!”金宗明顿时提高了警惕,向前驶出一段距离,掏出电话报警。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及时制止了一起斗殴事件的发生。
【段2、3,是举了2个事例,证明快递员确实起到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的作用。注意,我们要抓取“观点”,不要抄写事例,因此,这2段可以跳过。】
④有人担心,快递员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还要参加社会治理活动,岂不是给他们增添了额外负担?S市L区委政法委书记、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韩主任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介绍,L区综治委向全区各物流企业印发了《L区关于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面维稳安保的通知》,让每位快递员都能感到自己是一名“平安志愿者”,能为平安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有一种荣誉感和归属感。
【段4,通过群众质疑、领导答疑,指出了该做法对“快递员个人”的好处——带来荣誉感与归属感】
⑤不仅如此,根据《L区群众举报违法犯罪线索和社会治安隐患奖励办法》,快递员在工作期间如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社会治安隐患,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线索可以进行举报,一经核实,将为举报者发放现金奖励等。“有荣誉、有奖励,我们当然更加义不容辞。”L区快递员小徐从不认为参与综治活动增加了负担,而是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的重要职责。
【段5,又提到了对快递员的一个好处——带来物质奖励】
⑥仅有荣誉和奖励的激励,快递员参与社会治理就能有效发挥出作用来吗?韩主任介绍,L区通过建章立制,为快递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定下规矩。比如,要求快递员在工作期间统一佩戴“平安志愿者”红色袖标,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既要落实好“3个100%”制度,又要切实担负起平安志愿者的责任。“我们还对佩戴‘平安志愿者’红袖标参与社会面巡逻防控的快递员实行台账管理,通过新增人员加号、离职人员销号的动态管控方式,对辖区参与社会面平安建设的物流企业实现统一调度、统一指挥。”韩主任说。
【段6,提到了优化的措施——建章立制】
⑦N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吴教授认为,快递员经常走街串巷,工作运动性强,这种工作属性使得他们熟悉某一片区的基本状况,因此,发动快递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材料的观点,直接拿来用——这一做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⑧“建议为快递员传递预警信息等建立便捷的沟通交流或信息采集平台,方便其深度参与工作。也需要加大对参与者业务素质的培训培养,如进行岗前业务培训考核等,从而使这一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吴教授说。
【优化措施——建立信息交流采集平台、加大培训】
【经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得到2方面的好处,一是对社会的好处,二是对个人的好处。我们可以将要点归纳到这2个层面之下,书写出的答案逻辑性会更强。
此外,我们从这道题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一项好的政策,不能只讲求让某一群体获益,而是要互惠共赢,方能长远。这大概也是我们提倡“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一个小小实践探索。
“互利共赢”的思维在我们过去的申论考试中也多次体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以后可以再另写文为大家梳理。】
【答案】
这一做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值得肯定。理由:1、对社会有益:快递员的工作属性使他们熟悉片区状况,能够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2、对个人有益:为平安城市建设作出贡献,使快递员收获荣誉感、归属感、物质奖励。对此,应通过建章立制,实行台账管理,建立沟通交流或信息采集平台,加大业务素质培训培养等措施,促进该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学习小结】
1、答题框架

2、材料观点
时刻牢记表达材料的观点,而非你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