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邢昺疏:“子游”至“别乎”。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孝的行为必定要尊敬。说“子游问孝”,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行孝之道。说“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句是孔子对子游说行孝必须要有尊敬。现在那些所谓的孝子,只是拿食品供养父母,说出来的话一点都不尊敬父母。说“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是一句譬喻,说那些不尊敬的人。说法有二种:①,一种说法是,狗是守家的,马是代替人劳动,说明狗和马也能供养人,可是狗和马与人的区别是它们无知,不像人那样懂得生起尊敬,如果某人只是拿食品供养父母,但对父母不尊敬,这样子和狗、马有什么区别呢?②,另一种说法是,人和狗、马一样都会饥饿 口渴,也都需要吃饭喝水,以提供食物来说,供养父母、养狗、喂马都是一样的行为。但是人喂养狗、马是因为它们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所以并不需要去尊敬这些狗和马,人供养父母要是对他们不尊敬,这样子父母和狗、马有什么区别呢?用譬喻明说其实没区别,以此譬喻来说明对父母必须尊敬。 何晏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史记·弟子传》说“言偃,吴国人,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又包曰”至“畜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注释说:说“《孟子》曰”是说《孟子·尽心篇》中的一段话:“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赵岐注解说“人与人之间,只给对方食物但不喜欢对方,就如养猪一样。喜欢但不尊敬,就如人在养禽兽,只是喜欢宠物绝对生不起尊敬宠物的行为。”引用这样的譬喻来证明必须尊敬父母。如果有见到写“豕交之”,或是写“豕畜之”,可能是出版本子有差别,或者是因为传写失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邢昺疏:“子夏问”至“孝乎”。注释说:这一段是说孝的行为必须承受和顺从父母的脸色。说“子夏问孝”,孔子的学生子夏向孔子问为孝之道。说“子曰:色难。”这句是孔子的回答。说,在孝的行为中承受和顺从父母的脸色是最难的。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给子夏举事例,比如替父母干活、让父母先吃第一口饭不是孝的行为。先生,是指父亲、兄长。馔,饮食的意思。曾,犹如则的意思。说一般家里都有这样的事儿发生,或者作为弟弟的、或作为儿子的为人很勤劳,拿酒拿食物给父亲 兄长吃喝,你们认为这是行孝吗?孔子认为这不是孝,必须承受和顺从父母的脸色,才是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邢昺疏:“子曰”至“不愚”。注释说:这一段是赞美颜渊的德行。说“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回,是孔子的学生颜渊;违,比如提出异议;愚,没有智慧的称呼。孔子说“我对颜回说教,他在一天结束后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他在我这里静静没说一句话,就像那些没有智慧的愚人。”说“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说等颜回退出回到住处后,我发现他在自己的房间和二三个同学在那讨论解说道义,听他的发言发现颜回的学识足以了解道义的精要,我这才了解颜回其实是位很有智慧的人。 何晏注:“孔曰”至“如愚”(《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注释说:按《史记·弟子传》说法“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在二十九岁时,头发已经全白了,年纪不大就死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邢昺疏:子曰”至“廋哉”。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了解他人的方法。说“视其所以”,以,是用的意思。说,观察对方为何有这样的言行举止。说“观其所由”,由,经往。说,观察对方过去的一些经历。说“察其所安”,说,观察对方平常的心思放在什么地方。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隐匿的意思;焉,安定的意思。说,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只要认真观察对方平常的一些言行举止,对方的心机怎么能隐匿得住呢?再有目的的和对方谈话,便可以更了解到对方没什么事情可隐匿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邢昺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当老师的方法。温,寻的意思。说,将以前通过学习弄明白的知识,再次温习寻求直到自己不会忘记,这就是温故。之前所不了知的,通过学习让自己了知,这是知新的意思。既然能温习寻求,又能了知新知识,那么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了。 何晏注:“温,寻求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中庸》说“温故而知新。”郑玄注解说“温习读过的书如将半熟的肉煮熟般温习,意思是把以前学过的并熟悉的知识,后面再次学习到掌握它,是温的意思。”按照《左传 哀十二年》说“公会吴于橐皋,大宰嚭请寻盟,子贡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解说“寻,是温的意思。”又《有司彻》说“乃热尸俎。”是寻为温的意思。说以前学过的知识虽然已经很精通熟悉了,要是在之后再次学习的话,就如将肉煮熟后再吃下去。 子曰:“君子不器。” 邢昺疏:“子曰:君子不器”。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君子的仁德。器,是指事物形象的名字。器的形象如果形成,便有它们可使用到的地方。比如船能航行渡河,车子能在陆地上行走,反过来船不能在陆地上航行,车子不能在水中行走。君子的仁德,不像器物,只能用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君子能事前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而有所动作,没有什么状况能阻碍到君子的行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 邢昺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说敏捷的小人说的多,但行为与他的话不相符合。子贡向夫子请教说“君子的仁德是如何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呢?”夫子说“君子每说的一句话,之后的行为都会依照他所说的去执行,他的言行一致,这就是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邢昺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君子、小人的德行是不同的这件事。人要是忠诚信实称为周,结党营私称为比。是说君子的一切行为保持忠诚信实,不为了自己私人利益去结党营私,小人为了私人利益结党营私。 何晏注:“忠信为周(《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注释说:这句出自《鲁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邢昺疏:“子曰”至“则殆”。注释说:这一段是教导学习的方法。说“学而不思则罔”是讲学生的学习方法。既然决定跟着老师学习,就要自己去思考自己所学知识的余蕴。如果跟着老师学习,从来不去寻求思考知识里面的义理,最后只能是罔然无所得。说思而不学则殆”,说,能自己去寻求思考,但不去跟着老师学习知识,到死都不能明白知识的义理,最后是把自己弄得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邢昺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禁止学生什么都要学习。攻,治理的意思。异端,指诸子百家所出的书。说人如果不去学习正经善道,怎么能治理好那些异端的书,这些书只会把你害得很深。因为善道是有统一的中心思想,所以能殊涂而同归,异端的书则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根本无法同归。 何晏注:“攻治”至“同归。(《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注释说:说“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是讲正经的善道,也就是以忠孝仁义为根本指导,这是有统一的中心思想。教导四术(诗﹑书﹑礼﹑乐),这是殊涂,都是为了让学生去邪归正,这是同归。那些异端之书,要嘛戏说尧、舜,要嘛戕毁仁义,这就是无法同归。殊涂同归,这句出自《易·下系辞》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邢昺疏:“子曰”至“知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什么是了知。说“由,诲汝知之乎”孔子了解子路这人好要面子,经常把不了知的说成了知的,所以孔子必须压压他。于是直接叫他的名字“仲由,我今天来教导训诫你什么才是了知吧。”这些都是说话的词句。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是教导训诫的词句。说,你真实了解的事就是你所了知的,你真实不了解的事就是你所不了知的,这才是真正的了知。如果你其实是了知的,反而隐匿说不知道;以及你所不了解的,却大言不惭说我知道,这样子都不是了知。 何晏注:“孔曰”至“子路”(《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注释说:《史记·弟子传》记载“仲由字子路,卞国人,小孔子九岁。子路的性格粗鲁,比较暴力,个性刚直,他第一次见孔子时带雄鸡冠,佩戴野猪獠牙,因看不起孔子并侮辱孔子。孔子想方设法利用《礼》来诱导子路,后来子路穿儒生穿的服装,以卑幼的身份,请求门人通告说要成为孔子的学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邢昺疏:“子张”至“中矣”。注释说:这一段是求俸禄的方法。说“子张学干禄”,干,求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张,向老师请求获得俸禄和爵位的方法。说“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这是夫子教导子张求获得俸禄的方法。尤,过的意思;寡,少的意思。说,你虽然博学多闻,但也因为博学多闻而有多疑的毛病,因此你更需要谨慎讲说你不怀疑的部分,这样子会少些过失。说“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殆,危的意思。说,你虽然广览多见,但是一见到危险,便犹豫不决,因此你的行为更需要控制在你认为对你没有危害的地方,这样子会少些悔恨。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如果少些过失,行为又少些悔恨,必定能获得官位。要是你的言行如此谨慎,虽然还未获得俸禄,但谨慎的言行是获得俸禄的方法。 何晏注:“郑曰”至“位也” (《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也。”)。注释说:《史记·弟子传》记载说“颛孙师,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邢昺疏:“哀公”至“不服”。注释说:这一段说讲君王如何治理国家,让人民服从的方法。说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鲁国的君王。他请教孔子说“我要怎么作才能让万民服从呢?”当时哀公执政失德,人民不服从,哀公很担心,所以来问孔子。说“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句是孔子回答哀公如何让人民服从的方法。错,置的意思。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把那些邪枉的人废弃搁置,那么人民自然会服从君王。说“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邪枉的人提拔上来,把那些正直的人废弃搁置,那么人民自然不会服从君王。此时国家由一帮邪枉的人操控,民心肯定厌弃这一帮人,所以自然会跟他们对着干。 何晏注:“包曰:哀公,鲁君谥”(《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哀公,鲁君谥。”)。注释说:《鲁世家》记载说“哀公名蒋,定公的儿子,在周敬王二十六年即位。”《谥法》说“恭仁短折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