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书随感(一)
(注:本人尚未完成对该书的阅读,只是在读书过程中有感而发。读完后自有完整读后感)
本书开篇的楔子是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故事——一个“无面人”找到本书男主角,要求男主角为其画脸部肖像,最后以男主角暂时失败、无面人离开告终。
或许楔子可以解释为一种象征意义的开篇,用于串联主线。但先入为主的,读者容易产生“这是或许是一个魔幻故事”的想法。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的。
至此,开篇的楔子便真的如同一个楔子般嵌进了我的脑海里,将魔幻的印象嵌下了。
正篇的故事其实很正常——男主角以做肖像画为生,而后婚姻失败离开妻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寻得新住处,正欲开始新生活时,偶遇了他的邻居兼新雇主,免色涉,一位商业成功却隐居偏僻,行为潇洒神秘的人。而后便是一连串更多的故事。概括下来基本就是这些。
但有趣的在于其展开故事的细节和开头的楔子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故事展开的方式很正常,通过“铺垫暗示—悬念—揭晓”的方式来完成新人物(免色涉)或新事件(夜半铃声)的引入和发展。但在每一次的铺点中,总有些隐藏起来的细节给人的感觉是能够和开篇的楔子相呼应的。
举个例子,免色涉在第一次见到男主角之前,几乎从未在读者的视野里拥有任何具象的形象。读者能够得知的也就是有个人一掷千金希望男主为其画像,就连与男主经纪人接洽的事情也是由雇主的事务所完成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悬念设置,那这个悬念能够吊的胃口就有限了。偏偏作者在最开始放了一个无面人画像的故事——这就不由得人浮想联翩了:这“家伙”到底是人是鬼?在增强了悬念的同时也给整个故事笼上了一层魔幻感。
即便最后两人见面,证实了免色涉是真人,但这层魔幻感给予人的感官惯性依旧存在。而之后的画肖像环节、夜半铃声事件,作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带有魔幻感的悬念,与开篇的楔子所带来的魔幻感相互呼应着。
读书时候我的感觉就颇为奇妙——一方面知道至今为止所有的故事都是不存在精怪、灵异的现实故事,另一方面却始终忍不住猜测接下来的展开里会不会真的突然有个无面人蹦出来——你可以说这是象征,但谁知道作者会不会真的来个无面人?你看他字里行间藏着的魔幻感!
我猜测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心思吧,通过开篇涵义暧昧的楔子,配合后文中悬念的设置,让整个故事的发展都处在一种“现实——魔幻”二维叠加的氛围之中。既加强了悬念的效果,也让故事的题材类型处于不安定状态,进而让读者的预期也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而不安定产生的刺激和变化既给了作者以空间,也给了读者以空间。
虽然只是个小细节,但这样的手法让人不得不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