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物:近距离欣赏清道光中期黑漆描金骨牙片贴面官邸人物扇

中国的扇文化底蕴深厚。在那没有空调、冰箱和电风扇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扇子一直是古代中国人最主要的纳凉工具之一。

在自春秋战国以来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成千上万的皇室家族、达官显贵、文人百姓们,在纳凉之后,保存传承下来了无数造型各异、题材丰趣的古扇。
清代时,还通过广州,持续不断地将一批批精美的扇子出口到欧洲、美洲,为欧洲的王室贵族和美洲富商们所喜爱。

中国的制扇文化的最高峰无疑是在清代。清代是折扇从纳凉工具真正转化为一种艺术品的关键时期。
当时的皇宫贵族和文人墨客,开始把折扇当成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
当时常见的扇骨材质以竹、木居多,牙、角是比较稀缺的,只有皇族和富商才能玩得起。如清代的象牙扇制品,主要用于出口欧洲市场赚取白银,生产时间多在康熙晚期至道光时期,此后就产量很少了。象牙材质的折扇已经不是实用品了,而是单纯的奢侈品和工艺品了,由于受人珍视,因此大多能较完整地保存至今。

清代外销扇是在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特别是广州的工匠们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生产制作的兼具中西艺术风格的扇子,它们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充满东方风情。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在广州订制了8万件外销扇,这些扇子一进入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欧洲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州外销扇为最新时尚。
在19世纪时,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州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

中国古代传统的折扇约出现于宋代,后流行于明清,因开合自如,携带方便,集诗书画艺于一身,有“怀袖雅物”之称。在扇骨的选择上,中国传统折扇视“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例,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而外销折扇的审美取向则与中国传统折扇风格大相径庭。使用象牙、玳瑁、砗磲、黑漆描金、檀香木,甚至是金银累丝,使得外销扇的扇骨无论是材质的选择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是极尽奢华繁复、精工奇巧之能事。
外销扇的扇面或绣或绘,特别注重运用西方技法再现东方风情,它们色彩绚丽,装饰华美,中西艺术风格融合的特征尤为明显。
这些扇子出口到欧洲后,很自然的也成为了西方贵妇争相把玩的奢侈品。
这是一件道光中期(1830-1840年)制作的黑漆描金骨牙片贴面官邸人物扇。

扇子用漆、金、纸、象牙、丝绸、水粉等材料制成。扇面描绘了官宦人家戏台开演,王孙公子和宅邸中的女眷们分院聚会,一派喜庆祥和气氛。






我们今天可以从实物上看到,清代时的手工美术工艺品的高超技术水平,这些物品出口到欧洲,换取了大量白银。
但也没有想到,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平衡白银外流,竟然用鸦片来麻醉中国百姓,用鸦片战争来掠取中国的财富,这是他们永远掩盖不了的罪恶。

原创作品首发,版权所有,引用时请注明出处。主要照片为本号作者拍摄于2019年2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详细考证内容和高清原版照片、高清视频请关注本文作者各平台“@解密历史的细节”,可自动获得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