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莱德之役:一鸣惊人的胜利
第一节,新旧交替:
1520年9月22日清晨,还有几周就将迎来50岁生日的塞利姆停止了 呼吸。死因很可能是瘟疫,也有可能是从他的坐骑身上感染的炭疽。而在此之后,正如塞利姆期望的那样,其子苏莱曼成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经过手足争斗就顺利继位的苏丹。苏莱曼实在幸运,因为继承王位时他并无竞争者。但塞利姆有6个女儿,不太可能只有一个儿子,他可能还有其他兄弟,但他们在1514年被处死,以防止塞利姆进军萨法维时国内生乱——但是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到他们。苏莱曼统治奥斯曼帝国共46年,时间比任何苏丹都长,并13次领军于国境线上征战。
威尼斯人对这对父子的性格做了一番对比,当苏莱曼于1520年登上苏丹宝座时,威尼斯大使形容他“友善而且开朗”,是一个“热衷阅读、学识渊博、有着良好判断力的”年轻人。相比之下,前一任威尼斯大使笔下的塞利姆就要冷酷得多了:“他经常陷入沉思,此时没人敢发出一点声响,哪怕是常伴左右的帕夏们也不敢多嘴。他乾纲独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后来,到了16世纪50年代,那位曾把塞利姆形容为狮子、把苏莱曼形容为羊羔的意大利史学家乔维奥依然维持这一看法,称塞利姆“在他八年的统治期内造成的流血比苏莱曼在位三十年期间造成的都多”。
塞利姆心狠手辣的处死了所有兄弟,避免了如父亲那般对杰姆担惊受怕,并平息了国内此起彼伏的红头巾叛乱,将沙库鲁的奇兹巴什兵团打的抱头鼠窜,安稳了帝国内部。且在查尔迪兰战役中击垮了不可一世的蓝眼睛伊斯玛仪,彻底打压了伊朗人的嚣张气焰。并在三次会战后征服埃及,把马穆鲁克王朝毁于一旦,并戴上了哈里发的冠冕,且依靠外交手腕附庸了北非巴巴里海盗。毫无疑问,他将奥斯曼帝国打造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治和军事强权,因此苏莱曼才会昂首挺胸的自称:“统治着白海(即地中海)和黑海,统治着鲁米利亚、安纳托利亚、卡拉曼,杜尔卡迪尔、迪亚巴克尔省,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波斯、大马士革、阿勒颇、埃及、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所有阿拉伯土地,还有也门,以及被我尊贵的父亲和伟大的祖父以雷霆万钧之势征服的不计其数的土地的君主。”
接手塞利姆留下的丰厚遗产后,苏莱曼迫不及待的开启了开疆扩土的旅程。而冷酷者之死这一消息在欧洲引发了一阵狂喜。在欧洲人看来,那个在西地中海、巴尔干和印度洋威胁基督教世界的恶魔消失了,而取代塞利姆的,只是一个养尊处优、未经历练的年轻皇子。基督教世界的领袖们知道,苏莱曼在他父亲的南征北战中充其量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副手。现在,这位军事经验浅薄的年轻人成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这让他们欣喜不已。 美第奇家族的御用史学家、《利奥十世传》(Life of Leo X)及一本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著作的作者保罗·乔维奥(Paolo Giovio)写道:“狂暴的雄狮留下一只温顺的羊羔作为他的继承者。”正如乔维奥的调侃所展示的那样,在苏莱曼统治期间,对他的军事能力和侵略性的怀疑一直存在。因此,为了打消这样的怀疑,苏莱曼在即位之初就发动了两场成功的战役,分别于1521年和1522年攻占了贝尔格莱德和罗得岛。

第二节,一雪前耻:
在即位之初,苏莱曼的扩张战略剑指欧洲。他的雄心壮志在众多先祖,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着迷的苏莱曼下定决心要像伊斯坎德(Iskander)一样, 建立一个一统东西方土地和人民的大帝国。在这位英明神武,精力旺盛的苏丹领导下,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再一次转向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传统的信仰武士精神驱使着虎狼之师。而这时在西方基督教国家则为了争权夺利不断的勾心斗角,疯狂地相互残杀着。欧洲到处充满着竞争与对抗,从而使得奥斯曼人有机可乘,快刀斩乱麻的除掉扩张中的两道障碍。
对外征服的筹备工作于 1520 年秋天开始。尽管奥斯曼帝国首都发生了瘟疫,而且由奥斯曼帝国领导的大马士革马穆鲁克总督加扎利(Janbirdi al-Ghazali)也发生了叛乱,但他们仍在继续整军备战。到1521年1月底,奥斯曼军队已经杀死了加扎利,并恢复了奥斯曼帝国统治,虽说叛乱仍在继续,但也无伤大雅。
1521年8月,苏莱曼大帝在索菲亚动员了数万头骆驼和马匹,运载着大量的粮草和军械,亲自统帅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贝尔格莱德进发,这座城市位于欧洲中部的多瑙河畔,是奥斯曼帝国与中欧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城当时掌握在长期与奥斯曼帝国为敌的匈牙利人手中,直接威胁着奥斯曼帝国北部的边境,也妨碍奥斯曼帝国向中欧的扩张。与此同时,此地也是他的先辈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曾折戟兵败的伤心地,亦是奥斯曼帝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只要将其连根拔起,毫无疑问可以使自己声威大震。
并且在1520年 12月,抵达布达续签 1519年停战协定的奥斯曼特使)遭到拘留,这毫无疑问激怒了心高气傲的苏莱曼。这也是他袭击匈牙利的借口。根据他征服贝尔格莱德后发给帝国法官的获胜信, 1521 年,苏莱曼的目标“是羞辱和粉碎傲慢的国王”
然而,他对 1521 年匈牙利战役的处理是有争议的。与成熟的周密计划体系不同,这位年轻的苏丹在没有明确目标或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地区发动了 57 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与此同时,他的高级官员之间也发生了激烈斗争,其中大多数人无视合理的军事原则和要求,而是关注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进攻贝尔格莱德时,苏莱曼利用了一个有利条件——此时的匈牙利十分虚弱,成了基督教世界防御链条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的援助微乎其微,因为法国军队于三月入侵米兰,而法国对哈布斯堡的威胁和战争于 1521 年 8 月正式开始,转移了哈布斯堡王朝对东方边境的注意力。当路易的新婚哈布斯堡夫人玛丽女王向他的弟弟求助时,查理向匈牙利特使明确了自己眼中的孰轻孰重。在谈到法国国王时,皇帝解释道:“我们有一个坏邻居。首先,我们必须防御他,只有在那之后我们才能对抗土耳其人。”,反倒是匈牙利国王同意用两万步兵和四千骑兵帮助皇帝对抗法国国王。这一会谈对匈牙利人对抗土耳其毫无帮助。 还有一点更令人惊讶,因为威尼斯的探子听说了苏莱曼镇压叙利亚叛乱和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战争准备,所以在1521年 1月,威尼斯也拒绝了匈牙利人的请求,他们告诉匈牙利特使,国王刚刚接受了新苏丹的奥弗尔。
虽说年轻的苏莱曼尚且经验不足,且奥斯曼领导层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但帕迪沙仍于5月18日晚间出征,尽管阿纳多卢、卡拉曼、鲁姆、杜尔卡迪尔、阿勒颇-迪亚巴克尔、大马士革和埃及的省长受命守卫东部边界,以防萨非王朝的袭击,但大部分军队还是由提马里奥省骑兵组成。
没有人知道竞选的确切目标。奥斯曼帝国的指挥部通常会向途中的军队透露目标,但在 1521 年,连苏莱曼都似乎没有明确的目标。在6月19日于索非亚召开的一次理事会会议上,奥斯曼政治家们对竞选目标意见不一。鲁梅利省省长艾哈迈德·帕夏(Ahmed Pasha)想要对抗萨巴奇,然后越过萨瓦河进入斯雷姆,并袭击匈牙利首都布达。艾哈迈德的对手大维齐尔·皮里·穆罕默德·帕夏(Piri Mehmed Pasha)建议围攻贝尔格莱德。他认为,如果奥斯曼人在不占领贝尔格莱德的情况下向布达进军,匈牙利人可以切断奥斯曼人在贝尔格莱德的返回。苏莱曼同意艾哈迈德的观点。然而,他允许他的大维齐尔围攻贝尔格莱德。

第三节:尘埃落定
7月8日,萨巴赫的 100 名小守军投降,但土耳其人屠杀了守军。第二天,苏莱曼视察了城堡,自豪地说:“这是我征服的第一座城堡。”帕迪沙命令他的大维齐尔解除对贝尔格莱德的围困,加入主力军。回到萨巴赫,奥斯曼人开始在萨瓦河上建造一座桥梁。但他们没有计划中的浮桥所需的船只数量,这对石油充足的奥斯曼物流来说是罕见的疏忽。7 月 19 日, 苏莱曼的竞选日记中写道:“今天,这座桥建成了。它本来应该建在船上,但由于船不够,它是按照旧习惯建造的。萨瓦河泛滥,水位与桥一样高。”第二天,日记补充道:“萨瓦河洪水泛滥,无法越过对岸。”
卢特菲·帕夏的编年史补充道:“湍急的水流撕裂了大部分磨坊,并将它们抛到了桥上,将桥压得粉碎。”。萨瓦河上的桥梁倒塌后,苏莱曼通知他的大维齐尔,他很快就会加入主力军。帕迪沙号抵达贝尔格莱德后,围攻开始了。他先是包围了贝尔格莱德,然后从多瑙河中的一座岛屿上用重炮轰击该城。“敌人放弃了城镇,并在城中纵火,”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们撤到了要塞里面。”城中守军没有得到匈牙利政府的任何援助,而城墙下地雷的爆炸加速了他们的投降。
奥斯曼舰队在多瑙河有效地封锁了这座城市,阻止任何增援物资或救援部队。在20多天后,经过20多次毫无结果的讨论、犹豫、命令和反命令,苏莱曼下定决心命令主力军火力全开地加入了围攻。在最后7天的时间里,城墙被攻破,内城堡的守军在抵抗了奥斯曼帝国的炮火、地雷和袭击21天后投降。经过猛烈炮火数月间的狂轰滥炸,这座曾经长期抵挡住奥斯曼人进攻的骄傲之城于8月29日陷落。苏莱曼大帝下令屠城三天之后,仅存的七百名守军中,只有七十二人活着。
战后苏莱曼率领主力离开,并把剩下的塞尔维亚人全部迁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居住,定居于七塔堡一带;一些人原先定居于多瑙河与萨瓦河间舌状的希雷姆地区的村镇和堡垒,现在则被迁至盖利博卢半岛。匈牙利在周遭其他数处重要据点亦落入奥斯曼手中,现在沿着萨瓦河西进的通道已然向奥斯曼敞开,萨瓦河也提供了水上运输的可能性。在1440年和1456年围城失败后,如今占领贝尔格莱德让奥斯曼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使它随时可以打进匈牙利的心脏地带。山雨欲来风满楼,奥斯曼威胁空前增强。土耳其人的进攻如暴风骤雨般劈头盖脸的袭来,对欧洲的冲击亦是前所未有的恐怖。

The Last Muslim Conquest The Ottoman Empire and Its Wars in Europe by Gábor Ágoston
Ottoman Warfare 1500-1700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 The Structure of Po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World Around It
奥斯曼帝国:1299-1923
[奥斯曼帝国].黄维民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帝国史译丛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再现世界历史35:奥斯曼帝国
世界帝国史话 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