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多个泄题事件引热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热点聚焦】
“人大法硕复试20余人涉嫌考后泄题成绩被判0分”、“湖南省公务员考试泄题”...近期泄题事件接连登上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事件分析】
一、公众态度:
公众对于泄题的22名考生表现出了超常的同情。他们认为“好心”的泄题者将复试的题目内容在群里分享给其他考生,而“心理阴暗”的举报者获得帮助后反咬一口,简直是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令人不齿。有人针对泄题的人零分,看题的人上岸这一结果提出疑问,还有人说,举报的人才最让人毛骨悚然,人大敢收这样的学生吗?

1.公众的共情选择极易受到典型故事的影响。泄题者与其他众多考生相比,有着更加引人关注的点,大众的情绪深深淹没在泄题者这个最具戏剧性的典型故事之中,在价值的坐标系中标定了英雄和小人,自动构想出了“英雄落难,小人得志”的经典情节。
2.选择性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面对考研竞争如此激烈的现状,无数考生努力备战,泄题的考生却做出了如此“利人不利己”的行为,举报者的出现引发公众的不满,再加上长期以来举报者的形象一直被阴暗化,公众更能将自己代入到举报的受害者之中,为泄题者愤愤不平。
【总结观点】
1.只有在每个人都受到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正义才会出现。面对舆论交锋的争议性事件,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理性。
2.规则是一种硬约束,大家都应该遵守。对于违反考场规则、破坏考试秩序、构成考试违纪的行为做出处理既是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也用实际行动为考生们上了一堂规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