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过程的整理:为什么需要三和弦?
贝多芬123、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过程的整理:为什么需要三和弦?

为什么三和弦要按三度关系排列?——网友提问
…和、弦、三和弦,度,关、系、关系,三度关系:见《贝多芬119~121》…







woodoo001(编辑于2017-09-07 00:07,30人赞同了该回答):…
16条评论:
踪宇(2021-01-14,1赞):其实,早在以前,先人们就试过,比如说用二度或者其他的度数去产生关系。
但是后来试过很多次后,渐渐的发现了“三度”这个宝贝,于是就传了下来。
严致(2019-02-22):太好了!协和又丰富!
我昨天思考的结果和这个(woodoo001的回答,见《贝多芬122》)一致!
首先感谢您的回答,这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正确的学习与教学!
…现、象、现象:见《欧几里得128》…
(…《欧几里得》:小说名…)
…本、质、本质:见《欧几里得22》…
…正、确、正确:见《欧几里得13》…
…学、习、学习:见《牛顿160》…
另外我想请教一些问题,在这段的末尾。
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就当是我自己打字下来整理思路,您可以跳过: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整、理、整理:见《欧几里得155》…
1、起点是:属七和弦 到主和弦时 有哪几个音程进行 能让人觉得解决了?
…属七和弦(百度百科):属七和弦,又称大小七和弦,它在大三和弦上方叠加了一个小三度的音程,从根音至七音是小七度音程。
由于这种和弦常将根音建立在属音上,因此又可以称其为属七和弦…
…主和弦(百度百科):主和弦是在主音(第Ⅰ级)上构成的三和弦,即1 3 5 。称为“主和弦”…
…音、程、音程:见《贝多芬80》…
2、到:属七和弦内重要的音程是?(三音与七音的增四度,所以五音不如他俩重要)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哪个重要?(按下主音时 五音高八度的频率 在泛音列中排名靠前,已经比较响了,按下三音更有必要)
…频、率、频率:见《贝多芬25》…
…泛、音、泛音:见《贝多芬49》…


3、继续考虑:为什么需要主三和弦?
用调制的纯律(图像呈正弦函数的那种)不是绝对协和吗?
…绝、对、绝对:见《欧几里得172》…
…协、和、协和:见《贝多芬109》…

于是用au制作了一些音频:
…AU(软件(Adobe Audition))一般指Adobe Audition…
…Adobe Audition(简称Au):由Adobe公司开发的一个音频编辑和混合环境…
当依次单纯叠加频率的2、3、4倍的时候,瞬时的频谱非常稳定;
叠加3/2、5/4的时候,听起来声音变得更“丰富”了,并且相对比较协和;
…声、音、声音:见《牛顿96》…
(…《牛顿》:小说名…)
…相、对、相对:见《欧几里得69》…
…比、较、比较:见《牛顿114》…
在3/2、5/4的基础上 再加7/4和9/8,听起来就不协和了。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这个实验中我所得到的感受,似乎指向了:除了协和以外,“丰富”也应该是和弦的指标之一。
…实、验、实验:见《欧几里得11》…
…指、标、指标:见《牛顿101》…
3、所以 就得出了“协和又丰富”的结论。
…结、论、结论:见《欧几里得66》…
考虑到现实中乐器的泛音列,一方面我们需要增强五音、三音的成分,一方面又要使增加的音的泛音 与原来的序列协和。
选择五音和三音的原因就非常明显了。
…原、因、原因:见《欧几里得199》…
5、为什么我直接继续叠加7/4与9/8听起来不协和,但现实中演奏9、11、13和弦 听起来会更加丰富 并且还比较协和?
可能是有几个音的泛音列“撞车”(最小公倍数太小 周期太长)了吧,也应该和最终形成的各频段总量序列有关,我还需具体考证)。
…具、体、具体:见《牛顿123》…
如果一些乐器的泛音列特殊,为他们写作和声(两个以上不同乐音混合在一起,就构成和音)的时候 就需要特别注意 并用某种策略去追求一个平衡?
平衡的标准是什么?
…乐、音、乐音:见《贝多芬40》…
…标、准、标准:见《牛顿15》…
所以我可能想要向您请教:在最终混合的序列里,主音、三音、五音的比例关系 应为什么样 才“既丰富又协和”?
…比、例、比例:见《欧几里得29》…
[或者叫平衡,
当然更详细的是 昭(zhāo)示整个向上泛音列的理想关系]
…昭示:明白地表达或宣布:~后人…

“你可以将纯五度上两音想象为一根棒子的两个端点:想要使这根棒子保持平衡,支撑点必须靠近棒子的中央位置——即这个新的支点(即中间插入的那个新的音)与棒子两个端点的距离基本相同。
如果支点过于靠近两端的其中一端,必然疏远另一端,
在整体的结构上,就无法取得平衡,
因而也无法形成稳定的结构关系。
请看下集《贝多芬124、声音源于物体振动——声音无法脱离人们既有的物理经验》”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