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无限的有限主义(3-2-1-1) 道德游戏的肝中肝帝:康德哲学的基本态势

2022-09-20 20:35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3-2-1-1.无限的有限主义(Infinite Finitism)

  • 代表人物康德无限即物自体上帝的的维度,作为高级理智,是唯一能够掌握物自体的,而有限却无法触及物自体,永远只能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有限则是人类理智/灵魂的维度,相对于上帝是次级理智,其有限性体现于两点一点人类理智总是受到先验框架(直观,知性,先验想象力,判断力)的束缚,作为无限的物自体只能通过先验框架的中介才能够得到表象;另一点则为人类将自己设立为无限趋近至善,但是由于是无限趋近,人类实际上是永远无法达到至善,其中总是会有恶的可能,即理智不再自行设立道德原则,再对其进行遵守以无限趋近至善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虚荣心而去追求至善,用自己的利益原则来替代道德原则

  • 场域论经验与观念的对立经验后天有限的,而观念则是先天,纯粹概念性的,而两者的对立由自由的人/主体所调和。这里的则是被先验框架束缚的主体,通过先验框架(感性,知性,先验想象力,判断力等)来中介观念导向经验。而自由则是指主体自身作为目的,主体意志主动设立伦理学使命,道德准则,并自由地将其施加于自身,从而通过实践趋向无限的至善,从而突破先验框架的束缚,突破有限性不再局限于经验领域

  • 本体论上是现象性世界与本体性世界的对立本体性世界物自体的维度,是超验的(transdant);而现象性世界则是表象的维度,是先验的(transendant),现象性世界是主体唯一能够掌握的,因为主体只能接触到先验框架中介所得到的表象。虽然现象性世界,先验框架是本体性世界所派生出来的,但是它同样也具有本体论地位,也具有实在性。现象性世界与本体性世界之间的裂缝,即主体无法把握到物自体,正是主体能够进行伦理判断,道德冒险,从而进行趋向至善德尝试伦理性,自由的主体性得以可能的原因

  • 认识论上是判断,主要探寻如何进行道德/理性判断围绕判断有五个部分,分别为材料,原理,动力机制,分析论以及辩证论材料即感性材料被先验框架所束缚,并被其给予了时空框架以及对其进行了统合原理则是规则/范畴,唯有按照原理,将材料放置其之下统摄才能够进行判断;而动力学机制则是在材料与原理之间结合的动力辩证论则是关乎一种否定性,确保不要犯错误,并通过实践大胆地得出具有超越性的结论(例如时空有限/无限,是否有第一因,时间是否有起点);分析论则是关于判断过程中的各环节,从对材料进行加工到对时态的命题化,分析性地道出,在此对整个过程进行展开:

  •  要使材料成为意识中的对象,有四个步骤:①通过自发的感性直观感性杂多无条件地向主体涌现,感性杂多即事物的各种属性,例如体积,形状,气味,颜色,温度等②先验想象力将感性杂多统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即图像(image),各种感性杂多属性的统合知性用范畴/概念统摄先验想象力所统合的图像④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在判断的四步骤中,先验想象力在其中的位置是含混的,康德对其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种认为②-③中,先验想象力的综合,通过知性的功能被还原成了概念,由此先验想象力的综合被赋予了一种知觉,在此先验想象力属于知觉,而其所统合的感性杂多则是一种感官另一种则认为②-③中,先验想象力是一种纯粹的综合,通过知性的功能,概念给予了纯粹先验想象力综合一种统一性,而未赋予其任何知觉,在此先验想象力又不属于知觉,而感性杂多则成为了一种感觉。这种先验想象力的地位含混,主要来自于康德对其的归类,康德将先验想象力当作了一种统合感性杂多图像的外部/公共边界,而这一边界不是事物本身能够自主生成的,也就是感性杂多不能自己统合自己对应第一种对先验想象力的理解,属于知觉,感性杂多是一种感官),而与此同时知性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意识地生产出这种外部/公共边界,统合这些感性杂多(对应对先验想象力的第二种理解,不属于知觉,而感性杂多是一种感觉)

  • 鉴于感性杂多具有一个外部/公共的边界,那必然也有一个与其对应的内部/私人的边界区分着内部多种不同的感性杂多。但是这种内部的区分却不像外部边界需要先验想象力的支撑,而是无条件的。这一无条件来源于康德先验谓词说的立场,即认为事物的内在属性是先天地区分的,这是一种奴隶主的哲学,使用既定固化先天的分类学,而与此相对的奴隶,劳动者的语用学则是具有开放性的,没有规定性的。新词,新的分类学在劳动中不断被创造出来

  • 目的论上是渐进式的有限导向无限。即作为有限者的主体无穷地趋近至善/至福,但是在其中至善/至福并非是目的人/主体本身才是目的人追求的不是至善/至福,而是自身配得上至善/至福的标准。这个标准或者说是绝对律令主体意志按照理性/实践分析性过程自行设立,并自主地施加到自己身上,并依照其进行实践,从而使其不断普遍化,最终能够适用于所有事物,最终主体本身配的上至善/至福。 因此这一至善/至福并非是来自于传统宗教中的客观的至善/至福,而是一种主观的至善/至福。康德在此止步,而没有发现至善/至福只是主体通过遵循自己设立的法则达成的一种主观的至福/至善,那么实际上作为有限者主体抵达的无限实际上只是一种主体的符号学拟制/普遍化的符号学律令有限抵达无限并非外部客观的无限与主体产生重合,而是主体自己实现了自己,使得有限性成为了一种自己的无限性(成为了一个不断趋近于自己最好状态的自己),从而使得有限性也具有了本体论的尊严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X4y1A7XY/?vd_source=2effa79339ef3bcb144795582fe6e76f

【主义主义】无限的有限主义(3-2-1-1) 道德游戏的肝中肝帝:康德哲学的基本态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