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硬核科普:德国劳动军团(上)

2021-03-11 19:46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文章末尾将配注重要的一些名词的解释和延伸补充,如有疑惑或更多了解的需求,可供作为简易的参考。

米歇尔·魏特曼,作为二战中著名的坦克车长,其履历清晰可循。在这位王牌车长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会发现,其在1934年曾短暂地加入过一个组织——德国劳动军团(RAD)——达五个多月。非常奇特的是,关于这一组织的信息其实很难在网络上找到。然而,其在整个二战中的作用是极其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这是德国那支名声大振的军队背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前时代

德国劳动军团标志

德国劳动军团,最常用的名字为RAD(Reichs Arbeitsdienst),英语中一般称为German Reich Labor Service,顾名思义,其为德军重要的工程服务组织。这一组织的起源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然而,其作为德国劳动军团存在是始于1934年7月的。

1931年6月5日,德国劳动军团的前身基本出现。当时的魏玛德国,正处于兴登堡政府的执政时期。其总理是中间党人海因里希·布吕宁。布吕宁在当日提出了一个方案,将组建一个国家性的服务机构,赋予公权力。这一机构当时的名字为德国志愿劳动军团(Freiwilliger Arbeitsdienst,简称FAD),类似一个志愿性的机构,不纳入强制体系。领导人则是康斯坦丁·希尔,和当时德国的大多数机构和服务组织一样,希尔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多个独立组织和小团体纳入到机构之中,将这一名义组织变为能够对德国全境的志愿服务系统形成有效组织的大机构。

这一机构的成员迅速膨胀,这倒也并不令人惊奇,德国在一战后就饱受失业和革命的困扰,在经济危机后,高失业率成为常态,大规模的失业潮令德国社会无业游民显著增加,而同时德国本身的建设又急缺有效的人力补充。两边的不平衡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迅速调和,20年代末,早在FAD尚未组建前,为应对这一失业潮,地方性的小组织和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组建,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或建设的工作,希尔所纳入的这些组织大体上就是这些小团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NSDAP)当时实际上也组建了多个类似的志愿服务营。

从零散到整合,德国境内本来只能以地方为基础进行小规模工程的能力很快得到改善。有了整体的组织,德国也就有了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能力。这一措施类似罗斯福当时提供的志愿劳动,然而就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德国的FAD更具有组织能力。

(二)战前

RAD成员站在其军营前

1933年8月,纳粹党进入掌权期,此时的德国志愿劳动军团(FAD)经历了首次改名——Nationalsozialist-Arbeitdienst,即国家社会主义劳动军团(NSAD)。这可以说是直接把纳粹党的口号烙在了名字上。想必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一个魏玛共和国组建的组织会如此心甘情愿地,早早接受的如此带有政治色彩的名称变更?这是因为FAD的领导人希尔,本身也是纳粹党的成员(据考为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I,组织部二处,很显然是纳粹党的一个下属机构)。在纳粹党掌权后,本来就亲附于其中的希尔不可能拒绝这种改动,不仅如此,在重新命名后,希尔也能顺理成章地继续担任领导人。

事实上,希尔在其后被希特勒任命为国家劳动服务机构的秘书,隶属于国家劳动部。在1935年,他成为劳动部领导人,1936年被纳入纳粹党全国领袖之一(当时大体为各部部长),1943年成为纳粹党政府旗下正式的部长。(战后,希尔作为主犯之一被判有罪,在劳改营中度过了五年生涯,其后被释放,并于1955年逝世。)

米歇尔·魏特曼大体就是在NSAD时期加入了这一组织(1934年2月-7月),非常巧合的,他也在1934年7月这一组织最终更名时离开。1934年7月11日,NSAD被最终更名为Reichsarbeitsdienst(RAD),即最终我们所知的“德国劳动军团”。此时RAD的性质为“国家劳动机构”,然而其仍然是一个团体性质的组织,和之前的NSAD和FAD并无太大的变化,只是有了张好面皮而已。

然而,到了1935年6月26日,《德国劳动服务法》通过,这意味着德国劳动军团成为了官方强制要求贯彻于国家服务体系的组织,每一位适龄德国公民都应在RAD中进行六个月的工作。(插入一句,如果有人认为米歇尔·魏特曼加入的是RAD,这并不准确,其加入的其确实NSAD,因为如果加入的是官方系统化后的RAD,显然其参加的时间是不够的——仅仅五个月)此时的RAD正式成为了帝国官方机构,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应的分布。

当时的德国所有在18-25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在德国劳动军团首先工作6个月,如能通过(毕业),即可拥有在国防军系统内服役两年的资格(任意兵种)。然而,尽管RAD是德国公民服役前的最后一站,且RAD也的确是帝国下辖的正式官方机构,其并不属于德国的军队系统,这非常重要。然而,在二战服役的很多士兵——除去服役老兵和一些临时征召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都必然有在RAD的服役经历,这些人在战时服役于德国陆军、空军、海军,甚至是武装党卫队。

RAD成员在检阅后在军营前列队

在战前,RAD承担了许多国内的劳动工程,这其中包括针对沼泽、荒地和无主地带的复垦,堤坝和排水系统的修建和修缮,一些针对性的伐木工程和道路建设等等。不可否认的,RAD在战前,为德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善,荒地的开垦,大力带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德国在日后的侵略中能够具有良好的硬件加持,当然这是后话。

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德国的一系列对外行动和国防工事修建也大力依靠了RAD,1936年侵占奥地利,1938年10月侵占苏台德和1939年3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中,RAD都充当了活跃的角色。而更为重要的是,在1938年夏天到战争爆发期间,大约300支RAD单位参与了西墙防线的建设,即日后大名鼎鼎的齐格菲防线。除此之外,还有100支单位参与了东方堡垒的建设(这特指在原德波交界上的防御工事建设,并非在对苏作战前的防御建设),当然,由于波兰的迅速崩溃,这条防线并不出名。在这些军事行动之外,1939年8月,大约115支RAD单位参与了东普鲁士的秋收,还有很多RAD单位在但泽进行服务。

在战争的硝烟越来越浓的情况下,RAD不可能再继续单纯地作为国家的国内劳动机构存在,其很快被卷入了德国军事要求的大潮中,1939年8月26日,也是原定入侵波兰的日子,德军宣布国家进入动员状态。与此同时,1050支RAD单位加入了国防军系统——大部分进入了德国陆军系统。这些单位成为了德国建筑工兵的一部分。

关于RAD在战时的情况,我们下一篇再讲。

重要解释和补充:

魏玛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作为过渡性的德国政府,政体为共和宪政,大约于1919-1933年存在。

海因里希·布吕宁:生于1885年11月26日,曾参与一战,1929年起成为中间党(天主教中央党)领导人,1930年-1932年任德国总理(1931年10月9日起还兼任外交部长),1932年5月30日被迫辞职,1934年出逃美国,1937-1952年间在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学,回国后任教于科隆大学,1970年3月30日逝世。

西墙防线:即齐格菲防线,最初目的为防范英法,1936年在莱茵兰始建,1939年建成,全场630千米,纵深35-75千米。前沿布设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和反坦克的“龙牙”,主防御阵地包括大片钢筋混凝土工事,并设有广大后方阵地,法德边境一度设有170-305mm要塞化重炮群,1940年后随大西洋防线建设逐步撤出。齐格菲防线在二战后期曾作为重要防线阻挡过盟军的部队,战后废弃。

建筑工兵:

当时的德军系统中的常见的几种工兵:

战斗工兵(Pioniertruppen) 兼具战斗能力和工兵技术,技术与作战的结合,战斗力强

建筑工兵(Bautruppen) 类似传统工兵,担任建筑修造等任务

铁道兵(Eisenbahntruppen) 负责铁路线的维修和建筑等等

技术工兵(Technischetruppen) 技术工种

附录:

附录1:德国青年公民的准军事组织生涯:

在二战期间,经过纳粹德国准军事体系的完备建设,每一名德国公民都可能有如下的经历:

10岁以前,可能会在部分自发组织等中接受锻炼,没有完全被卷入体制内

10-14岁,在“德国少年团”中活动,接受准军事训练

14-18岁,在“希特勒青年团”中活动,接受更为严苛的准军事训练,甚至直接的军事训练

18-25岁,在德国劳动军团中参与6个月的训练(能否跳过并不清楚),并选择是否在RAD中留下,或者加入军队系统的任何一方向,也可能转入一些纳粹党旗下的组织,为政治服务。

以上为男性,女性一般会在10-17岁加入德意志少女联盟,并在日后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等连带组织。

附录2:德国劳动军团(RAD)的组织化架构(战前情况):

德国劳动军团有两个分组织:

RAD/M(The Reichsarbeitsdienst Manner)德国男性劳动军团

RAD/wj(The Reichsarbeitsdienst der weibliche Jugend)德国女性劳动军团

主要介绍RAD/M组织情况

大方向上组织为劳动师(Arbeitsgau),大体以地区分块,师级单位。编号以罗马数字(I到XXXX)共40个。

每个劳动师有自己的长官、指挥部和辅助人员。按照地区情况下辖数量不等(人员不等)的警卫连(Wachabteilung)。大方向上下辖8个营级规模的单位(劳动营,Arbeitsgruppen),人数为1200-1800人不等。多个劳动营可能被整编为团级单位(劳动团,Bereich)。

劳动营下辖6个连级规模的队伍,称为劳动连(Abteilungen,在国防军中该名称指营级单位)

劳动连一般有独立的营地和配套设施,成员承担训练和劳动等多项任务,并按照其所属劳动营的编号和自身的编号形成自己下辖队伍的专属臂章(RAD Dienstellenabzeichen,形式为一个向下指的工兵铲,佩戴于左上臂)。

劳动连一般由214人组成,包括一个6人领导组和3个排级规模的单位,即劳动排(Züge),每排69人。每个劳动排则下辖4个17人的组,这些组一般被称为Trupps(这里面根据计算排除了原材料的错误,在下面列出的参考资料中可能会发现)。

所有成员(尤其是前线)统一配备一把铲子,自行车出行。

参考资料:

1.< The German Reichsarbeitsdienst>

https://www.feldgrau.com/WW2-German-National-Work-Service-Reichsarbeitsdienst/

2. 百度百科词条:米歇尔·魏特曼,希特勒青年团等。

3. 从诸多书籍上的只言片语,有限资料。

如果喜欢,希望多多点赞和转发呀!

感觉这篇文章如何?



硬核科普:德国劳动军团(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